熱門文章

2010年4月27日 星期二

收到一本書

今晚有D攰,但依然想留下一句半句。今日發生了有一件小事,但也算是一種正面的轉變,所以值得一記。

新同事加入我哋強大隊伍。以佢資深o既經驗,一副胸有成竹,躍躍欲試之勢。奈何好像有哪點兒不對,總是跟大隊有點不協調。好像跟大家還是有一丁點兒隔膜,是他沒有開放自己嗎?飯也吃過,酒也喝過,好像幫助不大。

閒談中,得知他曾經跟朋友將一些為人父母的心得結集成書。這是很好很有趣的事情啊!改天可以借來一看嗎?同事慣例爽快的答應了。但正如占少所言,consultant(原文佢係用:dealer)信佢一成都死,所以我從一個非常客觀o既角度,只係信咗半成,一笑置之。

過了n天以後,當我對這件事情已經徹底忘記的時候,tata!!他的書終於出現响我哋眼前喇!翻開一看,一頁頁盡是温馨的文字,相片中有着甜蜜的笑容。再看文筆語調,完全活脫脫是他本人!十分有趣。

到此,他已經收得了多樣正面的效果:1)出書是有趣的事情,這本小書可能已經impress到很多人;2)書中內容全是環繞自己子女的故事,句句真摯,充分流露自己的內心世界,可以讓同事們看到他工作以外的另一面;3)畢竟是新同事,人家要找話題跟你chitchat也許一時想不出什麼,而這本書正是非常好的談資。送書是小動作,但背後的意義卻十分大,因為送書人和收書人的距離都拉近了。

有幸可收藏此小書以作記念,自覺榮幸也!

2010年4月24日 星期六

荔園與碰碰車

看了一段文字,勾起了一段往事。

荔園,一個熟悉又遙遠的名字。我有幸出生在那個年代,有機會進場目睹其頹敗的風采。但在許久以前,它卻是一位時麾的貴公子,是香港唯一的遊樂場(即如今的主題公園)。當時的潮男潮女均匯集於此,風頭一時無兩。

乾爹從來都是趕在潮流裡的花蝴蝶,卻喜歡跟我那木訥的老爸出外遊玩。我們兩家人曾經走得很近,差不多每個星期都會相聚。乾爹是喜熱鬧的人,越多朋友在一起他便越開心,跟賈寶玉一樣喜聚不喜散。其中有一次,我們一伙人便去了荔園玩樂。那時我還是一個小不點。

當時的荔園可說是擁有全香港獨有的玩意:過山車,碰碰車,動物園,溜冰場,各式攤位,等等。在那個物資缺乏的年代,這地方可說是應有盡有。而故事的一幕就是在荔園的碰碰車場上演…

玩碰碰車的規則其實是蠻簡單的,就是沒有規則。純粹旨在透過跟其他車輛在相撞時,感受剎那的刺激和興奮(說起來還真的有點病態!)。那時,老爸、乾爹和一幫朋友決定玩一回碰碰車,而老媽則抱着我站在一旁觀看。眾人各就各位,車子透過天綫連接天花的電力,慢慢地驅動了起來,一場碰碰車大戰正式展開。

那時年紀尚小的我,卻看不出這是一場遊戲,看到的只是有很多的車都向我爸的車撞過去!我心一急,眼淚奪眶而出,喊道:「你們不要撞我爸爸!你們不要欺負他!」直至遊戲完了,我哭得久久都不能平伏。

以上的都是老媽在後來對我說的故事。但在魂牽夢繫之時,那重組過的畫面,那一段「你們不要欺負我爸」卻是如此地清晰真實!也許,我和這一個男人真的是血脈相連。也很慶幸,這一幕只是在一場遊戲中發生。因為在世界上的很多地方,這相同的情景會出現在戰爭、屠殺、運動等等,那才叫做慘不忍睹。

如今幾十年過去,荔園已拆卸多年,換來了美輪美奐的新型住宅;老爸已經是個退休老頭,再也經不起碰碰車的折騰;我也不再是黃毛小子,不是隨便便要哭要鬧。但我知道,在這時光的推演下,就算不言而喻心照不宣,今天在我的體內,還是流着這個男人的血。

着緊


有沒有試過跟一個人拌嘴吵架後,雖然已經不理不啋,但還是會不自覺地擔心他/她身邊的事情,或怕會發生什麼意外?

擔心本身就是一種關心。也就是心思不知不覺放在一件事情上,對它執着緊張。那麼,當這顆心放下時,還剩下什麼呢?是放下了一份執著,放棄了一種感覺?還是改變了一種關係?那麼會是一種怎樣的改變?昇
華了,腐蝕了,還是兩樣都不是?是什麼原因令我們不願放下呢?

 

有希望、期望才會失望。若然不對任何事抱有期望,也便沒有失望。亦即常說的:I don't care。佛家有所謂三毒:「貪嗔癡」,三者為世間一切煩惱的根本。所以它們特別強調摒棄個人的情緒和對事物的依賴。但人畢竟是有七情六慾,難道說要摒棄一切,就如同把電掣關上一樣,燈一下子就會熄滅掉嗎?假若真的撇脫地了卻一切,這還是否人生呢?是否也代表了摒棄了人性的某一部分?

 

看來喜怒哀樂是人不可或缺的情緒表現。然而當一種情緒在人體內持續廻轉,然後慢慢擴大蔓延到極致之時,那會是一種什麼的滋味呢?會否將自己的情緒提升到另一個層次?是在大喜大悲過後的大徹大悟,還是在趕不及覺悟之前便已經瘋掉了呢?

 

眼耳鼻舌身意,我們看見的聽見的觸摸到的,都會誘發起了我們對慾望不同程度的追求。也就好像我們平常所說的睹物思人一樣:看見桌上的一件小物
件,在腦中的某段連繫着的神經便會抽出了一絲記憶,聯想起一個人或一件事。在見不見聽不到的情況下,自然也難以幻想出我們沒有見過的奢望。但大千世界,每日不停地運轉,將自己隔離是不可能的事。在或然率的主宰下,我們難免會遇上令人煩惱的事情,這也許是某程度上的命中注定。


世上的道理都是一樣:月滿則虧,任何事情均是適可而止,過多或過少都會造就煩惱。在心態上絕不可以怨說:為什麼這偏偏讓我碰到這個難題?而是要認真面對事實,繼而抱持平常心。矯枉過正只會更痛苦和不合宜,要準繩地拿捏到中間的位置才是最重要。事情都是雙刄劍,在好好適當處理後,將會是難能可貴的回憶和經驗。
 

2010年4月21日 星期三

A smart guy (聰明佬):過氣的交易員

兩天半的課程又告一段落。今回所學的是有關基本投資產品的基本概念。

以為以前MBA裡有大學教授講授Corporate Finance,十之八九的東西都學全了,上這課程應該是錦上添花,十拿九穏,温故而知新罷,哪知還是開了眼界(開眼界是好事啊!人生到了學無可學才是悲哀啊~)。

首先,介紹一下這位洋導師的資歷:Mr.W是來自澳洲的資深外匯交易員,年近五十,已經退隠江湖多年,近十多年來從事訓練交易員和開發軟件的事業。皆因他和現任高層們有八拜之交(據他自己說),所以經常受他們所托在敝行任教打散工。讓我們再看看Mr. W的外表:身型高大,眼睛烱烱有神,聲音洪亮,加上一身私人裁剪的寶藍色直紋西裝,一副典型金融界才俊的功架。再加上一個光頭及清晰的輪廓,在授課時忽爾像米路吉遜Mel Gibson,忽爾又像辛康納利Sean Connery。總之,年輕時應該也迷倒不少工廠女工和辦公室OL就是了。

先不說教學內容而先說其人,皆因課程內容皆是死物,只有經過聰明人的靈活引導,那能把死文字化成活知識,此乃真正的化腐朽為神奇是也。所以一定要從其人入手。而我便觀察到他有這樣的特質:

  • 機智和幽默:他可以從自己的經歷中隨意抽出趣事和大家分享;也可將臨場遇到的問題化成幽黙的笑料,皆因胸有成竹是也。
  • 有經驗:這是指他在金融產品(尤其於外匯產品方面)和對敝行運作的廣泛認識;以及其豐富的演說經驗。
  • 有信心:從其肢體語言和聲音皆可感受其自信(知道自己講緊乜),大有臨危不亂之勢。
  • 反應和記憶力一流:他能記住在座每一人的名字和所說過的話,然後反覆使用或解說。雖然有九成九的時間都是Mr.W在說話,但他可令在場的人都有很強的投入感。

投資產品這門學問博大精深,非一朝半夕便能夠完全掌握,但Mr.W深入淺出的教法,的確為我解開了不少困惑。或許是一個實踐者的智慧,又或許是各為其主的原因,Mr.W的教法比起學術性重的教授更加Street Smart,亦更加站在銀行絕對牟利的立場,令我看事情的角度為之一轉,也從象牙塔裡走了出來。孰是孰非姑且不討論。但他確是一位難得一見的好導師。

在上課有模擬交易現場,感受一下當交易員的滋味。在短短兩三分鐘內,需要接上十多通電話,消化多段即時消息以判斷市場動向,還要作上幾十個買賣報價和決定。如此刺激震撼人心,實在不是我杯茶。十分慶幸自己從來沒有以交易員為理想職業。也覺得有些錢真的不是自己能夠賺到,就讓有能力有興趣的人去賺吧!他們所付出的心血絕對值得擁有更多。而我則寧願自由自在也。

還有,晚上吃了一頓豐富的晚餐,輕鬆愉快的情調,把白天煩惱的情緒都一掃而空。

2010年4月19日 星期一

Byebye USBear,謝謝你們

USBear和JA Company Programme都已經在上周六完滿結束了。一早已經想寫一文紀念之。但昨天都累累的,所以延至今夜才有精神寫。我在FB相關的地方已經留言了,就讓我在這裡寫一個中文版吧。

首先讓我再次回顧USBear今年成功達成什麼目標:

  • 成功硏發創意產品USB手帶。一款可以戴在手上身上又可以用的USB記憶棒。
  • 在產品包裝和設計的概念都與瀕臨絕種動物有關,我們以此將保護環境,拯救瀕臨絕種動物的訊息帶給大眾。
  • 我們成功將部分收益捐贈給Watchdog監護者:一家專門照顧六歲以下學習遲緩小朋友的機構。學生們還有機會去探訪他們。
  • USB手帶為我們贏得了最具市場潛力大奬Market Potential Award,得以在中港城再度擺賣我們的產品。為此,學生們更撥出額外的時間將產品做好!
  • 銷售方面合乎理想。我們造就了150%回報的佳績。
  • 我們獲得了社會責任奬項(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Award)

比起一起參與的其他學校,我們的成績已算屬中上。除此以外,我們更加擁有整組人各種喜怒哀樂的回憶,也希望學生們可以從中增長一些經驗,學到一點點的東西。

對自己而言,雖然我以Business Adviser 身份參加這個progamme,還是要講授一下公司的簡單操作和參與會務。想不到在這樣的情況下,有生以來第一次給人稱呼為「阿Sir,老師」,真的很不習慣。哈哈,畢竟授人以漁,是蠻高尚的事業啊!呵呵呵。

如果同學仔們有幸看到這篇,那麼我也不厭其煩地在此說教一下(唔好怪我chum):

  • 讀書真係幾重要,玩可以留番遲D。到時大個咗一事無成,大把時間你玩。
  • 早D做吓research將來想做D乜。揾吓點先可以做到,然後一步步去達成目標。
  • 健康最重要,扮靚一D都唔重要。
  • 有家底唔係大晒,窮亦都唔係罪過。自己o既路始終都係要靠自己行出來。
  • Be yourself。一百個人都用既嘢,你唔一定要跟。
  • Be confident。自己有缺點唔緊要,最緊要知道自己長處响邊,然後加以改進其他地方。
  • Be positive。凡事有危必有機,唔駛睇得咁悲。世界上冇話冇咗乜嘢(或者邊個)係會唔得。
  • 八卦一D都唔重要。因為八卦入邊D人都唔咪好知自己做緊乜。
  • 將個世界睇大D。全世界唔係淨係得香港人有痛苦。
  • 睇多D課外書,你會發覺你可以用一個好平o既價錢,去得到人哋成世人o既經驗,好抵。
  • 國語同英文,寫聽講都要得。呢兩種係將來同人溝通最最最基本o既工具。

仲有,如果你哋唔介意,唔該响呢個blog add番我,等我知道你哋邊個打邊個。亦都歡迎你哋o既comments。

USBear,多謝晒你哋,我哋後會有期!!



2010年4月18日 星期日

捨得

過去的一星期,原以為將會淡然渡過,哪知道我卻幹了許許多多奇怪的事。我聽了很多歌曲,看過很多歌詞,也唱過了很多歌;我看過很多文字,卻也寫過好幾篇文章;我叮囑了不少,也承諾了很多。在這許許多多的事情後面,我希望我在真正做好自己之餘,亦不會為其他人帶來困擾,那我心足矣。

前人有說,人生就像一條線,會在某個點跟另外的線連上,走了一段,又會悄然的分開,各有各的出路。最後就如曹雪芹所謂:「落了個白茫茫,大地真乾淨」越活得久,越覺得人生就是一系列偶然的聚合,有聚亦有散。既然緣份來了,我們有否照着應有的步伐,愉快地享受着這閒逛漫遊;到緣份走了,我們有沒有輕輕地跟對方道別,然後心無罫礙,繼續邁步下面的路?

捨得與捨不得,我想只存在一念之間。

2010年4月15日 星期四

楊過的劍

金庸筆下的男主角我大都喜歡,如數俊朗情深者肯定非楊過莫屬。

楊過得靚仔靚女父母真傳,生得眉清目秀,機智精靈。可惜父輩作孽,家破人亡,連累小楊過自少寄人籬下。及後由西毒歐陽峰及小龍女所收養,楊過性格不但未曾被加以引導,反而更見乖辟,行事亦正亦邪。自小認定這世界只有幾人真正愛他:義父,古墓的孫婆婆,和朝夕共對的姑姑。


各種曲折的遭遇下,楊過練就的武功繁雜(九陰真經,蛤蟆功,玉女心經,彈指神通,全真教武功等),可惜靈動有餘但沉穩不足;還遭任性(但我覺得是嫉妒
比較多)的郭芙削去一條右臂(很多讀者都恨郭芙把最瀟灑的英俊小生搞砸了!)。在身心都最落泊的時候,他遇上了神鵰。透過神鵰,他學會了武林前輩劍魔獨孤
求敗的內功和劍法。最終自創了絕學黯然銷魂掌,這實在是憂鬱過頭才能夠創出的武功極致。

我覺得,在獨孤求敗所留下的指導下,加上楊過極高
的悟性,才使他的身與心真真正正從一個輕浮浪子脫胎換骨蛻變成一代為國為民的神鵰大俠。要看楊過的轉變,不妨從他使用獨孤求敗埋在劍塚中的幾柄寶劍,可略知一二。
根據維基記載:

  • 第一柄是一柄青光閃閃的利劍:「凌厲剛猛,無堅不摧,弱冠前以之與河朔群雄爭鋒。」
  • 第二柄是「紫薇軟劍,三十歲前所用,誤傷義士不祥,悔恨無已,乃棄之深谷。」此劍已被棄之深谷,故不在劍塚之中,以一長條石片代表。
  • 第三柄是玄鐵重劍:「重劍無鋒,大巧不工。四十歲前恃之橫行天下。」外表黑黝,劍身深黑之中隱隱透出紅光,三尺多長,共重八八六十四斤,兩邊劍鋒都是鈍口,劍尖圓圓的似是個半球
  • 第四柄是柄已腐朽的木劍,原因是獨孤求敗「四十歲後,不滯於物,草木竹石均可為劍。」


人以劍類,這幾柄劍可以說是楊過(和獨孤求敗)的心路歷程:1)年輕時持才傲物,橫衝直撞,不斷與人爭鋒;2)30歲前輕靈躍動,可惜依然鋒芒過露,以致
得罪到人。3)40歲前稜角已去,鋒芒收歛,以大鈍去制銳鋒。4)40歲以後,有劍如無劍,什麼東西也可當劍,亦即情緒智商收放自如,進退有據。當鉛華洗
盡時,楊過除了情深外,恐怕就只剩下人民國家於胸懷了。

想着,那麼自己又置身於何階段呢?以前黃口小兒不知天高地厚,到處衝撞仍然懵懂不知。修煉多少年以後,鋒芒氣焰均大減,但偶爾依然不受控制傷及他人,後悔有餘但道行不足,有欠穩重。

看來,下一步要練好玄鐵重劍了。


http://img.blog.163.com/photo/y-B-MFwXHrs6MlQWC7S64g==/5079215954744653329.jpg

2010年4月13日 星期二

辭官歸故里,漏夜趕科場,都是一場走馬燈

本來,白天百無聊賴;晚上身心庸懶,並沒有打算寫blog,好像沒有什麼好記的。

在聽着我喜愛的LUR LUR脷國語流行曲,突然想着多位朋友們近日工作上的變動:一位年輕朋友從崗位上退下來,為的是要脫離現有的羈絆,追求更大的夢想。又有一位朋友優哉悠哉的休息了多時,今天剛收到新公司的錄取,如願地進入了大公司,明天上班(加油呀!)。

人事變動在自己公司內更加屢見不鮮:有同事離開我們到別的組上任;而最近幾個月,我們組又已經有三四位新同事入職,他們都磨拳擦掌,認真地學習。各人都在轉換着自己工作上的角色,適應着新環境,擔當着新的份內事。真箇換得走馬看花,貨如輪轉。

歲月匆匆,想着自己加入公司至今的幾年間,雖沒有換過職,但負責的項目已經不知轉換了多少遍。有問:如今還有沒有人跟一間公司打一世工,而且只打一份工?有,但只屬鳯毛麟角而已。就好像汽車公司GE那樣,如果裝車工人只會裝車胎,而且只會裝左前輪的話,相信在不久的將來公司會全面自動化,而工人自己則被邊緣化。

我想到這裡,就只有兩點想法:1)能夠和同事一起共事畢竟是一場緣份,天下無不散之筵席,世上沒有誰欠了誰,也沒有誰沒有誰不能。但願可以好來好去。開心的來,好心的分手,彼此留個美好回憶方為美滿。

2)既然沒有不散之筵席,公司就沒有責任照顧你一世,你也不必對公司肝腦塗地。那麼從自己的角度來看,還是「唯有『業』隨身」:把握着自己的專業技術和經驗才是令自己屹立在公司的原因。如今自己厭惡的髒活,有可能就是讓自己練成絕活的好機會。凡事有兩面,無須太悲觀。

有緣的話,總會有合作的機會。對於各位工作環境上有改變的朋友,讓我在此寫下年輕朋友七絕的下半部來共勉:「忘記過去既煩惱,踏向人生下一步。

2010年4月12日 星期一

未來的奢華:閱讀紙本書

經過了漫長的research 和忍手後,最終在復活節假期裡,經不住朋友的誘惑,買下了人生第一部電子閱讀器ebook
reader(電子書):Onyx 的Boox A60。這部電子書我心儀已久,它比起一本書的價錢要貴上幾十倍,並不便宜,但我還是狠下心把它買下來。我用PDA看書已經有一段日子,
現在終於能夠享受一下在燈光下,看着質量跟油墨紙般的電子書,眼睛頓時感到十分舒適。
 

這篇並不是電子產品評論,所以我不會在此敍述產品的功能和效能,反而想從現今電子書的科技來揣摩未來出版行業的趨勢。

 

隨着互聯網的普及,網上資訊─包括電子書籍─已經俯拾即是。坐在電腦面前閱讀書籍已經不是新鮮事。但礙於難以攜帶出外,電子書在過去始終難成氣
候。直至最近亞馬遜amazon以合理的價格推出它的電子閱讀器Kindle,因而掀起電子書的熱潮。跟着蘋果公司Apple又加入戰陣,以其Tablet
device
iPad加上拍夥網上媒體公司,提供一條龍網上媒體服務。其他一系列輕巧的手提儀器亦趁此時機紛紛出籠,以實惠的價錢推出市場,希望瓜分這個電子界的新大陸。電子書已經成了二零一零年最炙手可熱的話題。

 

當硬件價格已經不在考慮範圍之列(因為太便直了)的時候,在街上看電子書將會跟聽mp3一樣普及,離每人手有一部電子書的日子不遠矣。最近政府蜻蜓點水式帶過的中小學使用電子書的建議,
雖然前瞻性有限,但也差不多是時候推行了。在未來幾年間,真正的教科紙本書很有可能會被電子書所淘汰。人們閱讀電子書的數量將會比閱讀紙本書多出好多
倍。

 

那麽介時會是一個什麼樣的世界呢?這些科技和新習慣會對整條出版價值鏈有什麼影響呢?首先,出版商將會把精力放在製作電子書上,其出書成本將會大大減低,這將會進一步反映在書的價格上(電子書籍是一直都比紙本書便宜)。

零售書店裡,紙本書的數量會越來越少,而裡面則放了各式各樣的電子閱讀器,供客人試閱各本新書(電子書)。宣傳的渠道亦已不僅限於幾間零售商店內,網上推介越來越流行,用家所閱讀的書籍種類也將會越來越廣泛。網上流傳的口碑亦變得重要起來。名作家winner takes
all 的局面依然存在,但因為書籍種類凡多起來,新晋作家的機會仍然是有的。而作家們也將會十分熟悉書本數碼化的基本程序。

因為普通包裝的紙本書將會大量被電子書所取代,傳統印刷業將會萎縮,紙本書的發行量將會大幅減少,但種類卻會變得更繁雜。印刷業需要面對多種類少印量的問題,而同時間又可以控制成本。

 

在幾乎沒有紙本書的年代,紙本書已經不是純粹為了汲取知識而用(這一方面將會由更便宜的電子書所取代),人們將會探索紙本書的其他功能,尋求高增值。例如:美化包裝,用紙的質感去吸引讀者(或者是觀賞者),把它化身為一種高貴的象徵和藝術品。所以走高檔精美的書稿印刷公司非但沒有沒落,反而可能發展得更加蓬勃,而紙本書將會賣得更貴,也更精緻。

當電子書的技術發展到爐火純青的地步,有可能會將紙張和電子書合二為一,形成一種hybrid混合體。混合電子書既有紙本書的質感,又有電子書的環保及多重功能。更能保持閱讀紙本書的用家的習慣。

以上一切純屬猜測。但無可否認,電子書的普及時代快要來臨了。


http://www.gadgetfolder.com/wp-content/uploads/2009/12/onyx-boox-60-e-book-reader.jpg

2010年4月11日 星期日

仲未到還是過咗妙?「結果」和「過程」的微妙關係

自己從小緊張兮兮,常對可能發生的事情擔憂,讀書時尤其如此:「慘啦!就嚟要考試添!點算呀?」「唉!重要讀多兩年先完!有排都未讀完。」「我依家乜都唔識喎。到時點算好呀?」一直計算着受刑(即考試)那一天的來臨,而自己則在原地踏步,一臉乾焦急。
 

然而,當事情告一段落,到達某個里程後(例如畢業),自己又會問:「吓?咁就完咗?」好像沒有什麼驚喜的感覺,便又趕及人生下一個階段和挑戰。終日營營役役,緊張有餘但效率不足。

有一日,同高人B偶爾談及這話題,得到他的啟發:「哎呀,不用擔心太多了。過不了多久,當你到達那個階段時,你自然也會懂的。那證書任誰也可以拿到,沒什麼大不了,最重要是你於其中有沒有學到什麼。」這當頭棒喝讓我多想了一想。

有句時髦話:「結果如何並不重要,最重要係享受當中的過程。」可我們往往就是把「結果」和「過程」的比重攪混了,以致有時本末倒置,事倍但功半。

「結果」是有形,可量度和地標式的,有分數可比較的;它也是一剎那的,拿奬與否「食粥食飯」全憑這一「結果」。

「過程」本身就是一段時間,是你在這段時間裡所做過和學會的事情,是循序漸進的。過程或許是冗長沉悶,步伐單調,沒有什麼事情值得紀念。所以隨着時間的流逝,往往不知道其中的變化及進步(或是退步)。

可惜的是,我們經常忘記了最終的「結果」是由漫長的「過程」裡一步一步建立起來。也就是:當中的付出和收獲是成正比例(回報率如何則因人而異)。所以在「過程」中,我們需要分配時間去學習和實踐,而「結果」只是反映了過程中所付出的努力而已。

有另一句話:「求學不是求分數」,分數是結果,求學是過程。分數的背後,是靠求學時所付出而得來的。所以當我們在焦急的時候,事情非旦沒有往前進一步,反而擾亂了自己的情緒,真是得不償失。你會問:求學和求分數哪一樣更重要?我會說兩者都重要。但這問題卻根本地問錯了。因為求學和分數兩者的關係是相輔相成,缺一不可。

有人說:「緊張這我也控制不來的啊!我一想到考試時便手心冒汗了!那又有什麼辦法呢?」個人經驗,有兩個必須條件可以將緊張症狀大大舒緩。

第一:在企管中有一個名詞叫Self
Efficacy,中文叫「自我勝任感」。當我們感覺自己能夠勝任一項工作時,那怕是一宗新項目,在心理上都不會有負擔。要建立這種感覺,則
要靠着平日完成小任務,一點一滴去增加處理事情的自信。這雖非一朝半夕能夠練就,但畢竟有門徑可尋。

第二:就是老生常談的設定目標Goal
Setting。目標是在漫長「過程」中最佳的嚮導,它就好像天上的北極星一樣,在我們迷惑之時只要抬頭一望,便知道應該向哪一個方向走,以免我們迷失。
所以在設定目標時,目標一定要清楚明確,否則連自己要往哪裡去都不曉得。「司機,唔該我要過海。」那麼我絕對有理由相信司機會在離開海底隧道的那刻,會把
你轟出車外,然後咕嚕說:「對面海咁大你去晒!」

有目標有方法自然就可以建立明確的時間表(Schedule),將看似龐大的任務,切割成一小份的小工作,然後逐個擊破。

不要胡亂害怕未發生的結局,但也不要對結局抱有非分的妄想(這非買六合彩樂透馬票也)。當你知道自己:1)要去應付什麼,和2)有足夠能力去應付,所剩下來的,就只有在過程中不斷努力,間中數一數自己向目標又邁向了多少步,並相信學問經驗是
在過程中(而並非在結局中)得到,最終的證書只是錦上添花。希望以這樣的平常心,能夠令自己在過程裡樂在其中,又學在其中。

2010年4月9日 星期五

龍圖騰:將傳統信念換以新面貌展現給全世界

近年來,種種跡象顯示中國國力(包括經濟軍事和外交等方面)正在向上擧升。在經濟誘因下,小國如東盟南美非洲等趨之若鶩,游離於西方與中國之
間;而大國如英美德法則時刻戒備,以防中國有全力崛起之日。反觀中國也正在蠢蠢欲動,開始插手處理一些外交事務,爭取發言權,在發展中國家牽起帶頭作用,
在世界舞台另闢一席。
 

目下中國的硬件發展速度之快,令人咋舌;但觀其軟實力方面卻是如此弱勢,似乎有多個因素導致今日之局面。其一是政治取向有所不同,如今更屹立為
世上最大(名義上)共產國,與西方民主體制背道而馳。其次語言文字與人文觀念又跟西方有出入,而不易為外國所認同。再加上自文化大革命以來的各種運動對中
華文化的摧毀,使大陸土地上形成了一整代人的文化道德斷層。當政府從計劃經濟中釋放出來,實行經濟改革開放,全國上下則唯功利是圖,道德價值觀的地位每況
愈下。這幾點都促使中國微弱的軟實力一直萎靡不振。而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更一再將之妖魔化,視之等同為北韓伊朗等國,以實現其政治利益。

 

在「發財後要立品」以增加其國際影響力的大前提下,改善中國形象,提升中國的軟性力量實在是當前急務。從外國經驗借鏡,影響主流意識形態,要從
文化事業着手:電影,電視,書籍,哲學和其他學術等等都是切入點。正因東亞地區的家庭倫理觀念跟中國相近(君不見中國師奶們追捧日韓電視劇追得不亦樂
乎?),以往引入外語電影電視的潮流,在可見的將來勢將逆轉,反之而成為中國的一個出口產業,而首先的輸出地區將會是亞洲等國。

 

若然有開放的環境加上積極的栽培,中國傳統的人文觀念則有機會破舊立新,灌注了新的活力並重新介紹給世界。論語莊子的心得和三國點評,近年在國
內談論得如火如荼,其實當中有很多觀念是跨地域的人類特質和哲理。在恰當的時機下,這些素材將會以英文的國際面貎示人(古籍如:道德經,孫子兵法等便在許
久以前便以英文版本在世界輾轉流傳)。

 

其中一項尚未開發的工程,則是對中國人民有着深厚感情的神話動物─「龍」─的重新演繹。


http://www.cnwxw.com/uploads/allimg/091219/1-09121ZS214-lp.jpg

「龍」這個標誌性產物一直俘虜着多少代
中國人的心。一句「龍的傳人」便一呼百應,強烈牽動着中國人的民族意識。這個幻想出來的生物裡面包含了多項正面意義,如:威嚴(龍是天子),有活力(龍精虎
猛,龍馬精神),靈活多變(見首不見尾),有大能耐(可潛於淵,可騰於天),潤澤蒼生(負責司水布雨),等等。當「龍」字給翻譯為英文Dragon以後,
此等美好特質便全數被掩蓋,取而代之的是中世紀西方神話故事與各種惡行:一隻惡毒,貪婪和會噴火的怪獸,支着魔鬼的翅膀到處作惡獵殺,囚困美麗的公主於城堡中,最後則被屠龍騎
士消滅,是個典型的奸角,不得善終。


http://www.creativeuncut.com/gallery-01/art/ff1-ff6-dragon_knight.jpg

試從半西不中的角度測想:「這幫中國人居然以Heirs/Descendants of
Dragon自居,其凶狠野蠻可見一斑!難怪我們白種人要用屠龍刀(宗教+民主+市場經濟+軍事實力)來教訓它一頓了。」或曰「龍」就如已盡種的恐龍一
樣,是個守舊食古不化的龐然大物。這番猜測或許是胡思亂想,但偏見往往就是從似是而非的道理衍生出來(Indian印度人和Red
Indian印第安人的模糊概念,就是西方擺烏龍下產生的絕佳例子)。

為協助中國龍在西方「洗底」,我想有必要為其想想辦法,天馬行空,無所不用。

拯救方案法如下:
  • 給「龍」改過另一個英文名,正名一下(反正drag-on二字也不是什麼好習慣)。要不要創一個新名詞?還是從dragon作字根另創一詞?
  • 如果沿用英語dragon,可否給這個詞加點什麼正面的特徵?
  • 給傳統龍的形象翻新,變成一個簡約但時尚的標誌(香港的飛龍品牌便是個很好的例子)。
  • 賦予龍更真實的形象,讓牠看起來更像一隻動物,抺去其暴戾的神情。然後再敍述每一個動物部分的特性。
  • 研究出龍其實是偏屬於某一真實動物的化身,然後突顯這種動物的獨特性。(像《狼圖騰》裡的描述,發現狼可能更像古時龍的形象)
  • 給龍造成Q版公仔,更可為其度身訂做,播放卡通片集。或像福娃(或Keroro軍曹)那樣湊成五隻,最好各有神奇專長,讓有趣故事走入平常百姓家,讓小孩子們熟悉。

http://farm1.static.flickr.com/30/61096755_94e0c78526_o.jpg


胡吹一番,也未必可當真。但在可見的將來,相信可以看到「龍圖騰」會以全新的活力面貌展示給世界。

李安的兩分錢(Ang Lee's 2 cents)

翻看舊片,發現李安導演在香港首映《斷背山》時曾經接受香港的電影媒體訪問。除了談電影裡的片段,他更分享了自己大器晚成的故事。訪問雖然事隔多年,但我感得其思想點滴依然有值得分享學習之處。以下分享他幾點人生規劃的小貼士:
 

以行動來實現理想(Action to fulfill the vision):
擁有清晰的人生/事業目標固然相當重要,但經常掛在嘴邊的理想不會自動實現。只有靠着行動,一步一步去實踐自己的理想,那才有成功的希望。


全力以赴,做到最好(Work your best out of
it):

世上的事業,很難說做到什麼程度才稱為極限。這個世界正因為人們不斷突破了前人所建立的框架才得以進步,新的服務和科技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推陳出新。所以,當你認
為事情已經做得夠好的時候,不妨再做多做好一點點,就是比別人多努力一點點。擁有力臻完美的精神,將會比其他人更優秀,為自己帶來更美滿的成就。


命中注定的事業(Treat your career as your destiny):
在李安很小的時候,就認定了自己注定是要當導演的。除了當導演外,什麼也幹不成。這種帶有自我實現和破釜沈舟的態度,令他的眼前只有看到唯一的出路,因而專心鑽
研導演的技巧。十年磨一劍,李安在導演方面的鍛鍊,只有進步而沒有退步的空間。


做好自己就是建立自己的風格(Be
yourself):

當訪者問及他在荷理活裡如何定位自己,李安坦然地說世界上就只有一個李安。每個導演都有自己的風格,而風格就是從自身的經驗經歷培養出
來。 每個人都不能夠改變自己的身份和來自的土地文化;但我們可以認同接受它是自己價值觀的一部分,從而成為自己的特點專長。

像李安一樣擁有非凡的專注力和獨立見解的男人,確是散發着與眾不同的魅力。


http://www.bloodygoodhorror.com/bgh/files/Ang_Lee_HRC.sized.jpg

2010年4月5日 星期一

勁搞嘢!Selesulu俾光波仔quote咗出嚟!

我於前一陣子寫下有關張艾嘉主演的舞台劇《華麗上班族之生活與生存》的blog,最近居然給《光波24書網》的blog翻quote了出來:

http://hk.myblog.yahoo.com/reader24/article?mid=439

感覺蠻開心的~~

2010年4月4日 星期日

龍應台《大江大海:一九四九》

我花了四天左右的時間,一口氣讀完了龍應台的《大江大海:一九四九》。讀時有所激動,不能
自己;讀後卻久久不能平伏。這本書的震撼性是我在近期所看過的書籍中少有的。

這是一本什麼樣的書呢?據龍應台說,她希望將這個動盪的大時代用文學作品的形式交待。就蜻蜓一樣的翅膀,輕輕觸碰那時代的傷動和苦難。她也說,這是一本療傷的書,讓經歷過那一代的人,能夠透過書中去認識不同派別的人,那個時代所承受的痛苦,以化解仇恨。


我個人而言,父親剛好是生長在戰亂時期,我好奇地希望知道那個時代的故事。讀着《大江大海》,感覺它是一本半故事半傳記的文學,而當中涉及很多當事人(大多數是老兵)的採訪。看着,有一點《唐山大地震》的採訪味道(同樣是採訪一場災害,以及對當時那一代人的影響)。感謝《大江大海》,它把我帶到一九三七年到一九四九年那個戰亂頻繁的年代,那
是一個被記載在歷史教科書,但我們對它實際的情況一無所知的年代。讓我這個在和平時期長大的温室小草,透過書中去明白,感受上一輩是如何受到戰火的洗禮。套用龍應台的說話,她在書中透過由個
人的家族史開始,繼而涉及至同代人的生活背景,以至國族史和最後的世界史,一層一層的看着整場戰爭,看看最後有沒有勝利者。龍應台說,她寫這書的第一讀者對
象絕對是台灣人。但我個人認為這全世界華人都會將對這一段歷史,這一段傷痛有很大的共鳴。

在那一個大江大海的時代,實在有太多太多的故事,和太多的玩笑。在書裡她就記錄了幾個矛盾對立面:中國戰事跟歐洲戰事的比較,民眾所承受的痛苦(都是一樣的痛苦無奈);國民黨和共產黨相方的傷亡和塗炭;日軍跟中國軍隊各自的損失和傷害;被日本訓練的台灣殖民地人員,怎樣矛盾地管理着被俘虜的中國軍人,同時又暗地裡拯救了一個垂死的同胞;一個台灣本土少年給騙去當國軍,被俘了改當解放軍,後來又給美軍俘虜了,最後卻以反共義士返台的故事。

這本書,龍應台以一個宏觀的角度去描寫一個大時代,每一個小人物不盡相同的悲慘故事,但共同的是大家都沒有控制權,只有隨着潮流的大浪走的份。書中並沒有太多政治性的取向,反而集中在人的苦難和獨立個體的被動性。在一個歷史洪流裡,把那一代的人都捲進去,捲進同一個地方,同一個戰場上,生死互搏,各自擁有命懸一線的結局。

《大江大海:一九四九》在二零零九年出版,已經是一九四九年以後的一甲子了。如果再不把當時經歷過的那輩人的話語記錄下來,恐怕這些回憶就會永遠消失了。很慶幸,龍應台及時把這最後的說話都趕緊記下來。從人力物力看,需要走訪中國內地及歐美澳多地,翻閱無數史料,到四百天謝絕一切應酬的文字蘊釀。可以想像這書的確是費了很大
的勁才能一點一滴地寫出來。幸好,有龍應台文化基金支持,加上香港大學的協助,才能夠有這本書的誕生。

龍應台所擁有的背景是很特別的,以至她能夠完成這個宏大而沉重的任務:她是一位文化學者,而且是對歷史充滿着好奇心;她的父親是國民黨人,以至在台灣長大的她覺得跟本土同
學們好像有一點不同,又好像少了點什麼;她在歐(尤其是在德國)美港台的經歷,讓她擁有敏銳的世界觀,能夠把中國的戰事跟歐洲戰場比較;她還有文化界和政治界的人脈,等等。這一切一切,都為完成這書作出了關
鍵的貢獻。從歷史的意義看,她成了一個媒介,把這些零散在世界各地的蛛絲馬跡都連合起來,把快要被時間湮滅的東西,趕緊搶救。用自己的筆觸,為讀者去記下一九四九年前後的各種故事。


人批評書中有多處提及著名政界商界和文化界的領導,把這些都成了名人秘辛了,小角色往那裡去呢?我覺得,這些都只是龍應台個人所擁有的接觸點去了解這段歷
史;但更多的是,她把有血有淚的民眾的故事,一字一筆的寫了進去,內容篇幅比名人的內容都要多。那是一個混亂的時時代,沒有一個生命比另一個生命更偉
大。在這段歷史裡,有着以後成為獨當一面的大人物,亦有終生都不被我們所知道的小人物。他們都是在那大時代的旋渦裡被左右的人,終究是屬於那時代的,沒有說誰比誰更重要。

新書首先在香港發佈,龍應台解釋了香港獨特的歷史性和政治性,而她更在香港大學的龍應台寫作室裡寫成這書。我很榮幸香港能有這一番貢獻,也為着這城市能對歷史作出的努力倍感自豪!更多的故事在《大江大海:一九四九》香港大學的新書發佈會上:
http://uradio.cybercampus.hku.hk/player.php?1=1&programid=256

看過《大江大海》,它的震撼性是強大而沉重的。但我慶幸有看過這一本書。我認為,每一個中國人都應該把《大江大海》讀一讀,了解一下當時的故事。

寫這段文字時正好為復活節假期。除了記念為世人犧牲的耶穌外;另外記念一下在那二戰加上內戰而受到蹂躪和犧牲的人,讓他們安息。


http://www.hsinrong.org/admin/1.%E5%A4%A7%E6%B1%9F%E5%A4%A7%E6%B5%B7%E4%B8%80%E4%B9%9D%E5%9B%9B%E4%B9%9D.JPG

2010年4月1日 星期四

文字繪畫攝影音樂,各適其適,從容不迫

話說跟朋友閒談,聊起如今人們動不動便拿出最方便不過的數碼相機,東一幅西一幅的拍照,彷彿一按下快門便可以把整件事物複製,然後帶返家中據為己有。午飯玩具傢俬甜品皮鞋手袋等等,全部慘遭鏡頭無情攝下,無一幸免。

賈平凹在其被受爭議的作品《浮躁》中,便提到女人走在街上給男人們瞧着盯着,回到家裡將大衣擱下一抖,便抖出了一地的眼睛殼兒。如果照以前迷信的觀念,給拍照便會把靈魂精神攝去,我看市面上放着的東西也給照相機掏個精光,只剩下個華麗的空殼了;又或許它們上面都舖滿了一層又一層的眼睛殼兒,久久不能動彈。

我咕噜着:「幫杯飲料拍幾張照片有啥用?要麼便是當場喝了它;要麼拍下來便只能光看不能喝,拍下來有什麼意思呢?」他說:「這就是圖個回憶啊!你看,這杯便是我最喜愛的泡沫綠茶,當時我喝得那麼爽啊!再看照片的背景,是面臨一片大海。當時我就是和朋友在海邊的咖啡廳喝東西聊天,加上陣陣海風吹來,你可以想像是多麼悠閒嗎?老實說,我蠻喜歡這張照片的。」

聽完了朋友的回答後,我得出了這樣的結論:第一,透過這張飲料照片,我實在不知道我應該爽在那裡。其次,原來朋友真正所感動的,是照片所能勾出來的歡愉記憶。這種記憶是非物質的,是個人的感受。照片所述的只是局部片面的事實罷了。

想着,世間道理何曾不是這樣的呢?有哪一門子方法能夠表達事物的所有真像?文字頂多詮釋了事情的幾個層面(還有些事情是非筆墨所能形容);攝影只能拍出了東西的表像;就算是多媒體也只頂多將多種媒介同時表現在一處,但這是事實的全部嗎?既然不能記錄世間萬相,也就不應執着什麼是對。何不活在當下,用自己歡喜的方式把喜愛的記錄下來?文字,音樂,繪畫,攝影,各適其適,也不必強人所難。

既然各自選擇了自己記錄的方式,又何須介懷他人認同與否?俗語說:不能討好所有人(You just can't please everyone)。有知音共鳴,當然開心;若無人賞識,又何不孤芳自賞一番?

顏回的「一簞食,一瓢飲」也不改其樂的特質,當然是他安貧樂道的性格所致;但也是因為他能夠活在當下,細心地欣賞眼前的每一頓飯,每一個細節,所以樂在其中。生長於春秋時代的他沒有照相機,facebook同blog,但快樂的記憶卻永遠留在他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