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文章

2010年11月30日 星期二

Frame of Reference

在商學院裡,經常碰到「Frame of Reference」這個詞彙。當時沒有細心考究這是什麼的一回事,想像這只是個人的某種特定概念。考試時只含糊過關,從來沒有想過這究竟對人與人之間有什麼的影響,威力有多大。

Google一下Frame of Reference 如何翻譯,得到結果如下:

http://dict.zhuaniao.com/en/frame+of+reference/

參照系,觀點,理論。

在同一版面裡出現了一段有趣的解釋,是出自一個美國的哲學人教育者John Dewey:「there is one permanent frame of reference: namely, the organic connection between education and personal experience.」個人的經歷和生長背景,加上不同的教育程度,的確讓一個人養成自己獨特的一套觀點。

自己一向跟志同道合者廝混,大多擁有相同背景,鮮有話不投機之感。但今晚的一段對話,短約五分鐘,卻讓我感到Frame of reference威力之大,不可少覷。

是夜對話有三方:一方為曾經縱橫商界的瑞士商人;另一方為香港殖民地教育下的精英學者;最後的是香港另一代留過學的海歸科技人。三人正為現下熱門話題「中國」各抒己見。

商人認為中國污染嚴重,執政黨弊政積重,情況難以改變。學者隨即認同,認為中國碰沒有從錯誤中汲取教訓,還不斷在國際盛事中造假說謊,要想改變目前污染情況,難上加難。

科技人另有觀點,認為中國如今趨向市場經濟,只要有足夠的誘因,自然引發相關行業去推動環保或清理污染的事業(其實早在羅傑斯Jim Roger的Bull in China早有此論,科技人只是拾人牙慧罷了)。話一出口,即遭到其餘兩方的鞭撻,輕鬆的飯後對話忽爾變成針鋒相對的辯論。五分鐘過去,三方悻悻然各自找其他人談話。

其實縱觀以上三者對話,從表面證供上,三者均在說明中國現有的現象,並無衝突之處。但骨子裡,三方均來自極不同的背景,其價值觀,信念等自然有所不同。人自然而然會將某種認知標籤化,情緒化。例如:多黨制一定是好的,如國家有多黨制而問題叢生,問題必不出自於多黨制本身。

此處碰無意討論多黨制利弊與否。重點是:當我們僅僅持有自己的一方之見,往往會看不到事情的多面性,而對一件事情只停留在片面的認識。

世界因着科技的進步,令地域上的距離拉近,來自不同文化的人們的接觸,也許會產生出更多磨擦。我們更需要的,是以開放的胸懷去看待和諒解與我們見解不同的人和他們意見。在開放自己的同時,往往會有令人意想不到的收獲。


http://www.facebook.com/note.php?created&&note_id=169768533053935&id=136358159710775#!/notes/selesulu-shi-ni-suo-le/frame-of-reference/169768533053935

2010年11月13日 星期六

一簞食

生活在外地多年,我早已習慣了西方食物,與麵包乳酪芝士等為伍。自己對食這方面並沒有特別要求,更不一定要煮中菜白飯才對胃口。但偶爾一嚐,也十分受用,並且學會了感恩。

下廚的當然不是我,而是朋友的太座。是朋友邀請我在下班後到他家中作客,並共晉晚膳。

試想在寒風凜冽的異地,蹓躂在冷清的街道上,然後走進一間公寓內,按着那小小的門鈴。主人家還沒有出迎,便已隠約聞到陣陣飯香,那是一種怎麼樣的感覺!那是久違了的家鄉的味道啊!

飯菜是平常的幾道小菜,並非絕頂豐盛豪華。但也就是那幾碟小菜,讓人勾起了無邊的思鄉之情。蕃茄薯仔煲豬骨,還有那碟小小的辣椒鼓油,再加上熱氣騰騰雪白的白米飯,就是一頓美味可口的美食。這身與心的食糧,剎時間閃過一個念頭:原來人所嚮往的,讓人滿足的,就是如此簡單。就算是細微如眼前的一碗熱湯,喝進口裡,身體各細胞都感受到一股暖流,讓人有無限的啟發。讓人感動,感恩。

到處都是值得紀念回味的事情。有時候,並非一定要吃自助大餐,上高級酒店飯館才能體會箇中情趣。也許這一簞食的道理只能分享予同道中人,其他人不明其所,也就由他去吧。


http://www.ufood.com.hk/imglib/upload/comment/rest/202.40.139.171200341089693847.JPG

http://www.facebook.com/note.php?created&&note_id=165652790132176&id=136358159710775

2010年11月11日 星期四

再抵日內瓦

第二次踏足日內瓦,對周遭已經不禁熟悉起來:知道怎樣買車票;哪個站到達公司;到哪裡買日用品,價錢如何;對公寓的服務不要寄予厚望等等。

今次居住的地方位於市中心(Rue Jean-Dassier 9),靠近火車站,交通方便。房間雖不怎麼樣,但設備尚算齊全,短期居住也無不可。今回幸運地在入住的第二天便弄妥上網設備,確屬驚喜。HSPDA的速度實在有限,但能夠上網跟世界聯繫,亦已滿足。

回到公司,再見熟悉的面孔,依然保留着已有的默契,不需要暖身磨合旋即又開始繁重的公務。

適逢其會,正值公司於本地舉行員工大會,可以一睹瑞士總裁的風采。

瑞士時區獨特,早上一進門正好跟香港印度同事得取最新消息,未幾即可跟英國同事進行會議,這還不包括本地的會議。如果體力充沛,還可於下午黃昏跟美國同事開會。日內瓦跟倫敦相差一小時,或許倫敦就是這麼得天獨厚,能夠與世界各地有所連繫。

冬天來了,迎接我的,竟是寒風和冷雨。我所能夠做,就是拿着手上唯一的小折傘,跟風雨搏鬥。這情景,彷彿跟在倫敦時的景況有幾分雷同。

這幾天工作實在有夠繁忙,但忙碌的日子感覺特別充實。時差的問題早就適應了,還是好好迎接未來幾個星期的工作罷。 

http://www.facebook.com/note.php?created&&note_id=165208093509979&id=1363581597107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