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文章

2010年2月28日 星期日

《The Tipping Point》:神奇的數字150

提到Gladwell的《Outliers》,不得不提到其最初為大眾所識之作《The Tipping Point: How Little Things
Can Make A Big
Difference》(中文或譯引爆點,臨界點等)。當中Gladwell所提到的理論,是有關訊息或事情(如傳染病)是如何自然地透過有效的組織及其
單位傳播開去。

個人看法:此為其第一本大眾文學(或科學,人文學)著作,成書為二零零二年。覺得其例子艱深及不大有趣,開始閱讀時確實有點吃力。並不如他在《Outliers》中那麼流暢,令人看完一件事件又到另外一件。

但其中有一論說卻令我印象深刻,那便是:一個人為的機構團體,在最理想最飽和的人員數目,應該介在在一百五十人左右。太少則影響機構所發揮的效力;而人數太多則機構的溝通出現斷層,繼而影響工作的效率。

Gladwell
強調150這個團員的理想數目,會使到團員間各自均認識對方,大家對某一個課題可以互相學習,從而達至這個團體可持續進步(Continuous
Improvement)的理念。而正因為消息會在整個團體中流傳,所以當一隊隊員在進行某一個項目時,所有人均不會浪費資源去開發另一個類似的項目上;
反而會透過這有效的溝通渠道,去找出現有已發展的技術去輔助這項目。真的達至物盡其用,浪費從而減少。

個人曾經在一公司裡便有類似的經驗。那個部門是從事單一的工種,而部門的人數恰好在一百至一百五十人左右。而絕大部分同事均在同一大樓,同一時區內上班。
我在公司的四五年裡,差不多大部份的同事我均認識了,感情亦都特別要好。而在每月的例會中,大伙更知道對方項目的進度,其他人更有機會發言及提問,如有需
要,部門更可安排靈活的人手調動。個人經驗而言,這樣的安排和溝通的確令效率和士氣高昂。

可如今企業的大趨勢是在於外判(Outsourcing),我們的很多工種已經被外判到低成本地區(Low Cost
Centre)去,如印度,內地,巴西等。在溝通這個層面上出現了重大挑戰。首先,在印度洋彼岸的員工,究竟是不是我的同事呢?可能,我沒有見過他的樣子
或聲音,但只看過他的電郵,我對他的印象和親切感等於零。

其次,在文化的差別上,往往產生了不少誤會,令對方錯誤判斷其性格以至工作能力。印度同事有一種文化,在正式場合下永遠都會選擇回答”是”或者”可以”,
對於對邊區的要求從來不會否定拒絕。其後果只有兩種:1)他們壓根就沒有想過會做得到,說「是」只是一個很有禮貌的「不」。2)他們會用盡一切辦法將事情
解決,而你對後面的龐大付出根本一點也不知情。可是這種「開夜車法」並不持久,直到有一天他們做不來,他們依然會跟你說沒問題。

那麼,這問題是否出他們的身上呢?非也。實在是我們的溝通和文化的分歧也。在我看來,我就看過雙方溝通成功的例子:我跟我在印度的團隊每天都有交換項目的
進度,當遇上問題時他們會說出難處和提供建議。那麼好的團隊需要磨合多久才有這樣的成績?我告訴你:大約半年到一年的時間!

對,這是一段頗長的時間讓雙方明白彼此的期望(expectation),當大家有一致的目標之時,彼此的期望亦會相對拉近。知易而行難,這當中不知要涉
及多少次會議和幾多次印度工幹才能化解問題。但最後讓我發現,偏見是偏面主觀的東西,只要多加留心留意事情的本質,便會發現不同的觀點和角度。

也許,我蠻嚮往以前150人團隊的友情歳月。



2010年2月26日 星期五

好心情

今日過得好好。有幾好?數一數先…

一早返公司,嘆了一個麥記早餐。好滿足。跟着便在電腦面前做着全世界都在趕的2010新一年的個人大計(i.e. my objectives)。

過了不知幾凡,又到了午飯時間。老闆高調地約了大伙吃了一個新年大餐(飲茶)。Who said there's no free lunch?單就今日而言是有的。大伙在大概兩時左右返回公司。

下午二至三:我們組有一個會議召開,在有益有建設性的氣氛下又遊走了一句鐘。意猶未盡,再花了一個小時作了深入探討。當打開會議室的門口時已是四時正。

今天可以提早放工,跟老闆訂了四時便可鬆人。最終四時半步出公司門口,亦無損我高昂的興致。

之後和同事小熊帽到旺角,介紹她我常到的CD舖頭尋寶。最後我買了忍手已久的Diana Krall's Live in Rio DVD(是Special Edition 呵)。



我們再到蛋先生推介的店舖去買紙板游戲供大伙消磨時間。一踏進店裡便覺不妙:有冇攪錯?怎麼這裡盡是林林總總的軍事戰棋,這未免有點兒那個professionally skilled了罷?套用一句小熊帽的話:這完全錯晒矣!

告別小熊帽,我獨自到平常的理髮店剪髮。Walk in 比預約的還可以先剪完,真是幸運!告別了在倫敦已經糾纏我不已的亂髮,真是感到很暢快!

回家了,得知學生們順利送出了Annual Reports和捐款,放下心頭大石。現在正播放着DVD,欣賞Diana Krall的精彩演出,賞心樂事也,連連日的潮濕水氣也浸不透我現在的好心情。

想記一下今早看過一段羅啟銳的訪問:羅說他作鞋的爸爸從他小時便說:鞋字有半個難;而他的媽媽則常說:鞋字也有半個佳呀!是難是佳,俱在一字中。半杯水的故事,視乎你的心情態度看待事情。

今夜,心情好也。

2010年2月23日 星期二

謀事在人,成事在天《Outliers: The Story of Success》

看罷《Outliers: The Story of Success》已經有多個月,一直想寫一篇有關它的文章,總是給東西打擾着,今夜終於有機會一償心願。

如果有興趣想成為某範疇的佼佼者,大家不妨參考一下Malcolm Gladwell這本著作。透過對不同例子的觀察,他提出了一系列產生成功人士的條件,Gladwell舉的例子包括:加拿大曲棍球手出生日期的不平均分佈;IT界翹楚(如Bill Gates)的神奇出生年份;傳奇樂隊Beatles成名前的訓練故事,等等。娓娓道來十分有趣。我將它們大致歸結為:天時,地利,人和。(Yes,此書確是一本英文著作也)。


成就偉人條件1:天時篇
天時者,閣下之時辰八字是也。Gladwell提出人的出生年月份對其人生有重大影響。世間裡的一些約定俗成,又或者革命性的事件會對世界有翻天覆地的影響。自然而然,出生在這些事件之前或之後,對人生可能會有天壤之別。Gladwell舉了加拿大曲棍球職業選手為例子:各級甄別賽均在每年的一月舉行。根據觀察所得,成名的職業選手絕大多數都在一月到三月份出生。Gladwell的理論是:在幼年的選拔賽裡,於年初出生的小孩會比年底出生的年長有半年到一年,以小孩子來說這半年多的差別令到在年初出生的小孩在體格上長得更好,所以從小在甄別時便已具優勢。他們從小一旦被認定為是曲棍球天才,各種成為職業選手的門徑便會自動為他們打開,令他們獲得更多的機會,去接受長時間的訓練,技術當然與日俱增。
 
Gladwell另外一個例子是有關近代的IT工業,他發現有一大批的IT界CEO首席執行長均出生在1952年到1955年間,當中當然包括首席富豪Bill Gates比爾蓋茲。何解?原來世界第一台能操作的電腦是在蓋茲等人的年青時代出產,當時只有在特定的一兩所大學和少數醫院裡才有能力購買。而蓋茲和他的伙伴們又剛巧生活在高尚住宅區,十分鄰近擁有電腦的大學,而又有幸在中學和大學時都有機會使用它(當時電腦技術非常缺乏,因為它擁有強大的計算能力,白天的時間都已經完全被預定了,而且是要付款才能使用)。後來更因為蓋茲擁有在這電腦寫程式的經驗而被電腦公司羅致,去編寫更多的程式。當時在世界上擁有這種獨特技能的不出十人,而蓋茲就是當中的幸運兒,試想像這是需要多麼多的偶然啊!當然,財富會幫助人們將接近零的機會放大。

看後不禁使人嘆道:何解阿媽唔生早(或者生遲)我十年。又或者早生我十年也未必有用,還需要投胎到一戶好人家,如在美國的高尚住宅區方可。

成就偉人條件2:地利篇
擁有地利條件,也許都是需要運氣。

英國著名四人組合Beatles披頭四大家耳熟能詳。來自利物浦(Liverpool)的他們,在英國成名以前便已經共同練習了超過那神奇的10,000小時。真的?是什麼驅使他們在無止境地練習呢?原來他們曾經在德國的一個小鎮作短期(賣豬仔)表演也。這個小鎮有很多酒吧,需要很多樂隊來表演,也懶理音樂好聽與否。Beatles眾成員便是為着短期外快,在這個異鄉裡日以繼夜地共同生活,共同練習。男女朝夕相對尚且互生情愫,四條漢子合作無間的默契也許從此磨合而成亦未可知。或許又會問,既然英國出產廉價樂手,為什麼會選擇利物浦作出口城市?無他亦不可解,皆因德國酒吧老闆碰巧遇上英國人吐有關欠奉娛樂人手的苦水,而英國人一拍心口說便宜樂手在我老鄉多的是。於是利物浦的外勞便不斷流入德國境內…

成就偉人條件3:人和篇
最後的人和,我覺得當中有兩點至為重要:1)就是努力努力再努力。話說紐約有另類中學在幫助中下階層的青少年爭取好成績以進入大學。根據這所學校的硏究顯示:富裕和貧窮家庭的小孩子在學期裡的成績差別不大。可是在暑假過後,兩者的距離卻開始拉遠。何解?因為富裕的家庭會趁在假期裡去旅行,又或者跟小朋友參加興趣班。孩子雖然正處在學校假期,但在身邊一直都有學習的機會。反觀貧窮家庭的小孩,家裡希望他們能夠一年到晚都可以在學校裡,好讓學校能照顧他們。當暑假到來是,反然增加了消費的開支。基於經濟能力,家長會讓小孩們自找娛樂,或者無所事事。在這裡,競爭力在無聲之中慢慢消失。

而這所中學的方針,便是要貧窮學生們在學期中超時地努力,以補償在暑假中所失去的學習機會,所以學校會把學生平日和週末的功課排得密密麻麻,平均的學習時間是在早上七時至晚上十一時!辛苦值得嗎?值得。當學生們在經濟劣勢之下,依然如願地進入大學,他們的喜悅之情是難以形容的。

至於第二點,則是大眾平日所提及到的情緒智商(EQ)。曾經有研究人員提出IQ特高的人有出眾成就,於是就有學者放長線釣大魚,在各處搜羅了高IQ的小孩子並加以培育,期望整班孩童在未來個個獨當一面。時間過去了,才發現理論不符合實際。IQ太高的人在生活上很像一部性能特強的機器,只要有物件輸入,他們就能夠快速記下。可惜的是,他們待人接物方面可能比平常人還要糟。沒有群體生活的適應能力,注定沒有辦法在有人的地方立足。EQ在這裡彌補了這方面的需要,讓一個人在不同的人都能夠建立友好關係,從而取得自己所需。

看罷全書,會否加重你那種時不予我的無力感?正如在企管裡所說的領導能力一樣,有學派認為領導者和其領導才能是天生的。當然,世事未必絕對。正因為世上認為人有學習的能力,才會衍生出不同的學習課程以供學習。在這個希望的前提下,透過學習不同的技能,加上人際的建立,人們定能提升自己。不要忘記那10,000小時的努力訓練,也就是由門外漢變成專家的成功關鍵,或多或少是自己可以掌握的。在冗長的鍛鍊,必須要靠着我們堅定的信念。
 
天將降大任於斯人,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也許就是這個意思。


毛躁與入世高人

新年伊始,照計應該萬象更新。未知是否啱啱返港仲未完全適應,還是流年不利,諸事不順。番工後好似特別容易撻着扯火,特別『毛躁』。

可能因為新年新計劃,我哋部門又有偉大宏願,而同時間我哋又極其精於策劃清談,所做o既嘢又靠近理想國多過靠近客戶,難免時有無力之感。在忍無可忍,又感徬徨之際,市井妄語紛紛而出。

以前同組有一高人A,口中不停說「已經睇淡晒」。他常透過冷靜又獨到的嬉笑怒罵來舒緩自己的情緒(排毒),然後又再埋首其工作當中。在外人眼中,他的工作和位置是何其難頂,大有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之姿;而其適應駕馭能力又是何其之高。朋友們都不禁要樹起大姆指,送他一個「化」字(意謂睇化晒)!

高人A忍辱負重多時,終於找到機會轉換馬,對他來說當然可喜可賀。然而他練就的一身武功(我姑且稱之為「化功大法」),對我卻毫無啟發,反而覺得其路數與自己性格十分不符。直至我遇上高人B,才發現天外有天,人外有人。

高人B才沒大我幾年,然而其EQ卻高出我好幾倍。在公司裡,我從來沒有看見過他發怒,同樣地,我也沒有看過他拉下鄙夷的嘴臉,他真正是做到了傳說中的不亢不卑。有天跟他談起所面臨的困局,他一笑置之,少有提及睇淡與否。雖然事情本身並沒有轉變,但心情卻已經被扭轉過來。他又能以多角度看事情:如此這般,我們不是很幸福嗎?如此功力,可會是番邦絕藝乾坤大挪移:借力打力而外力並未傷及自身,不需耗半絲精神內力來排毒於體外。此種境界,非一躍而蹴便可達到。然而我所企及的便是這種境界,這種修為。

順帶一提,論輩份兩位高人份屬同門,惜其掌門得奇才駿馬而無所用,令其或掛冠或含光而待沽。凡將才者,雖得有帥才之識也。可嘆可嘆!


2010年2月21日 星期日

2010英倫遊記(九)劍橋

在疲累的牛津之旅後,翌日便繼續我的劍橋(Cambridge)之行。同樣地,一清早吃完了早餐,便趕往車站乘搭早班列車。這開往劍橋列車的車
站是在King's Cross站,得到同鄉的提點,從Bond St Station 到King's Cross
Station還不到十分鐘。因為劍橋車站在週末有維修工程,所以火車只到達Royston車站,然後由巴士接駁來往Royston至
Cambridge。

起程

坐在前往Cambridge的巴士上,心中有一陣孤身上路的寧靜。這種寧靜,究竟是因為我獨自一人上路的關係,還是沿路天然風景所帶來的感覺?巴士繼續開駛,我則看着路邊的風景:一派英式庭園風味,一列又一列的樹木種在小房子的面前。那些樹木長得十分高,我估計它們是一些森林裡的品種,如橡樹等。這使我聯想起以前住在Auckland(New Zealand)的Hillsborogh那裡的家。那裡是一間在大路轉入小路角落的小木屋,而木屋的旁邊則有一些大樹圍繞住。因為只有樹木圍住我們的屋,對初抵步紐國的我們,一群自幼被鎖在大鐵閘後面的我們,有點兒驚惶失措。於是,我們決定把樹木鋸掉,改而建上木圍欄。所僱的園丁也同意我們的決定,說這些樹本屬於森林而不屬於人家後園裡。

姑勿論這對與錯否,樹還是鋸掉了;圍欄還是建起了。這是否怪我們─尤其是我的雙親─對週遭環境感到陌生而害怕的舉動呢?

我想,我並沒有怪他們的行為(應該是”我們的行為”),試想像上了年紀的他們,選擇到一個自己完全陌生的地方,為的只是要讓下一代可以在未來前路提供多一條出路(i.e. 留在國外生活),這種勇氣真是令我汗顏,我又有什麼資格說砍樹以保留一絲安全感是自私魯莽的行為?

沿路上還可以看見很多人拖着狗隻在散步,人和動物在這裡十分和諧。這裡飼養寵物的風氣,可以幫助提醒人們:我們只是這世界裡其中的一員,借居在這裡而同時間還有其他生物在同時生存。世界並非是一場零和遊戲(Zero Sum Game):沒有贏便只有輸。人生是豐富多彩的,順其自然,和其他生物相處便是值得享受和學習的事情之一。

Trinity College Chapel
在劍橋最令我駐足盤桓的,就只有Trinity College。因為星期天的關係,多處校園都謝絕探訪。Trinity College也只是部份開放給遊瀏覽。而當中我最欣賞的便是校園內的小教堂(Chapel)。小小的空間充滿着莊嚴的氣氛,加上當天有風琴手在練習,我就在小教堂內一直坐着,聽着一首又一首的聖詩在彈奏。肅穆的感覺久久不曾散去,而心中就好像給清水洗滌過一樣清新。





閱讀風氣
在劍橋,到處都可以看見兩樣東西:書和單車。因為劍橋校園頗廣,開車又好像有點牛刀割雞,步行又有點吃力,所以以單車代步在這裡十分普遍。至於書,和牛津一樣,劍橋的讀書風氣也十分盛行,隨處都可以看到書店和讀書的人(無愧為著名學府)。這種人文氣息在香港這片土地上是十分少見的,但我認為,要一城人民能夠高瞻遠矚,看事情有一定的高度,讀書思考兩者不可或缺,而且要持之以恆。香港出名一窩蜂,反應快。其長處是:快,潮,In;可惜其短處是短視,欠缺人文質素,個人獨立思考意識薄弱,難以培養領導人才。這樣的一個城市,就好像一個濃妝艷抹的女子,男子往往喜歡隨意搭訕;一旦認識久了,便發覺其見識有限,庸俗無味,沒有底蘊,於是便棄之如徙履。香港在地球村時代裡,應該想想自己的定位以及種種可持續發展的價值觀,加以培養發揮,讓世界都可感受到這城市迷人的魅力。

Fitzwilliam Museum與唐三彩
一陣驟雨過後,我終於到了著名的Fitzwilliam Museum。裡面收藏着很多很多文物,當然包括我們中國的老古董:我尤其鐘情於中國的唐三彩。看着那匹駿馬搪瓷風姿綽綽,栩栩如生,從臉形至驅體均塑造得充滿神采和生命力,可以想像當時唐朝的人民的意識形態,那種自信與優越感,從而反映融入到日常的用具以至藝術品當中。



說到這裡,想到時耶命耶,要不是在八國聯軍之時有一大批文物藝術品給偷去搶去;反而全部均滯留在本國中,可以想像在文化大革命之時又增加了多少文物遭到摧毀。佛家有講及「普渡眾生,達至彼岸」的概念,也許強盜們正在「渡」這批文物到達一個更安全的地方,供後人欣賞,儘管那行為在當是來說是不合道義以至是邪惡的。

世界萬事萬物,錯綜複雜,有時候有理說不清。

2010年2月20日 星期六

當被給扔進歷史長河後,生出了莫名的勇氣:杜導正的私人日記

在香港這片彈丸之地,享受着資本主義經濟下的各樣好處。大眾以成為小康之家為目標,政治於我非吾杯茶也。每天營役着個人瑣事而暈頭轉向:那所名小學適合兒子就讀;那一個基金回報豐厚;今年要到瑞士滑雪還是去日本賞櫻?直至我讀了《明報月刊》今年二月號的文章:《虎年寄言─訪炎黃春秋雜誌社社長杜導正》,我才知道什麼叫做是脫胎換骨。

杜導正與一班老同事們,避過中央的耳目,將趙紫陽多年來的談話錄音,繼而輯錄成《改革歷程》一書。這個傳奇故事,大家都耳熟能詳。但當於二零零五年趙紫陽去世後,杜導正以八十多歳之齡,每日工作八個多小時之力,將自己多年來的日記整理成最近出版的《趙紫陽還說過什麼》,這麼吃力悠長的差事,是靠着什麼堅持到最後呢?我相信個人利益的驅使一定是眾力量的最末位(過了知命之年,還幹這吃力不討好之事?)。

綜觀杜導正的履歷,他廿九歳便已經是新華社分社社長,以及後多份報的總編,可以想像當年得志之風發。與趙紫陽共事多年,相方不只建立了長久的工作關係,還擁有深厚的朋友情誼。在杜老二零零八年的一篇書法裡提及趙紫陽,他的下款便署着:「你的老下級,老朋友杜導正」。披肝瀝膽之情不言而喻。

我想,當人在世上生活難免會關注自身之事:吃得飽否?睡得安否?但當有一天,時間的巨輪轉動着,歷史宊然在轉角翻過身,恰巧在芸芸眾生的三兩個中標籤了歷史任務,這幫人便會霎時脫胎換骨,專心致志,排除萬難。會在年屆八十還在大量處理文字,還動了青光眼手術。這枚歷史的標籤,一定是在人生中佔有極大極重要的位置。因為,他們發現了自的生命不再只屬於自己的,而是屬於人類的,包括現世與及未來的人們。所以才會有在頣老之年,不顧老伴和兒孫為要保重身體而減低工作量的勸阻,一心要把手上的工作完成。因為,杜老知道自己的生命不再屬於自己,而他要記錄的故事將要留在歷史長河中。這種就真正是天將降大任於斯人的磨練也。

在我使用倉頡工具打這文章時,每當我鍵入一個「趙」字,它便會自動彈出聯想字「趙子龍」出來。趙紫陽於中共,又何嘗不似趙子龍之於劉備的後漢呢?兩人都是忠於國事,死而後已。杜導杜正又何嘗不是呢?

期待有機會一閱《趙紫陽還說過什麼》一書。


2010年2月15日 星期一

2010英倫遊記(八)牛津

出發前一天,老闆和同事特別替我看了天氣預告,說週末將會寒冷及有驟雨。我在抵達牛津車站的早上,少說也有攝氏幾度;而天色也算晴朗,沒有下雨。除了手指間歇性地凍僵外,老天尚算對我不薄(而我在逗留倫敦的三個星期裡,直至我臨走的一晚才真正下起雪來,真是萬幸!)。

在春夏兩季,牛津和劍橋裡最寫意的活動,莫過於Punting──泛舟河。遊客可以選擇雇人或自行駛船,然後欣賞河邊兩岸景色,悠然自得,可算是一大享受也。可惜我到逹之時實在太過寒冷,根本沒有人願意瑟縮地在河上泛舟。這次我只好跟這項老闆極力推薦的活動無緣。

令外一處值得遊覽的,便是位於大學內的St. Mary the Virgin教堂。它有一條一百多級的樓梯直達教堂之頂端,好可以俯瞰牛津大學城的景色。





牛津校園佔地頗廣,我也只是隨處走馬看花,加上它大部份學府均不准遊客觀光,所以我將時間集中於逛書店和逛博物館上。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是必到之處。它展出了不少恐龍化石和其仿真模型,十分受小孩子的歡迎。想像一下這裡的小朋友們多幸福,父母在週末可以駕車帶他們來此,那幾千萬年的事物和百多年的考古史便觸手可及。科學的偉大之處,就是能夠把其成就分享給大眾,讓下一代認識,繼而鼓勵他們自行鑽研當中領域。這裡可以感受到不列顛帝國的教育環境實在有值得我們可取之處。






左起:鱷魚皮;烏龜骷髏;大象的牙。這在另一間博物館Museum History of Science內攝得。

喜歡刺激的朋友,一定不要錯過二樓的展品。這裡原是要借達爾文之名來展出昆蟲的自然奇觀。我個人覺得最特別的,便是其中一個展覽箱,它所展出的是大家平日見之則雞飛狗走的活化──石蟑螂(曱甴是也)!他們活生生的被飼養在缸內,為數更有上百隻!我一看見他們時也不禁為之側目…




令我覺得滿載而歸的,始終是我在牛津所買的的書。在Christ Church College對面有一間獨立書店(好像名叫Last Book),而裡面的書則統統是劃一收費:盛惠兩鎊!多麼便宜的價錢啊!於是我便在這裡買了近代專門寫有關哲學題目的AC Grayling的幾本書;而我亦在Blackwell's裡買了不少減價書籍。


這是我買到Grayling的其中一本著作:The Form of Things。才2鎊而已。http://www.amazon.co.uk/Form-Things-Essays-Ideas-Liberty/dp/0297851675

英國的國家鐵路一向也是頗準時的,而我則有幸體會其臨時延誤。事原火車已經抵達月台,所有乘客均已上車,好好等待返回倫敦。誰不知收到火車機件故障的通知(陰謀論謂:火車會否有炸彈乎?),勒令所有人下車,等待下一班列車。牛津的六時多,天色已經烏黑了,加上寒風澟澟,大伙給冷風足足吹了半個多鐘才有機會重返車廂。最終更擔擱了和同鄉晚膳的約會。

時差

番咗香港都成幾日,啱啱趕得切留港度歲。可惜因為時差關係,我D作息時間勁奇怪:朝早四點幾就已經醒咗起咗身,於是就unpack行李;到咗十點幾,我又瞓番,一直瞓到晚飯時候。好奇怪,好奇怪。

新年流流,樓下間百佳冇開門。叫起手想買D嘢都唔係幾方便。

睇嚟呢個新年假都會係响睡夢中渡過。自己覺得有少少蝕咗俾公司……

2010年2月8日 星期一

2010英倫遊記(七)牛津

起程

在酒店吃過早餐後,我便匆匆在大清早向火車站邁進。前往Oxford的列車是從倫敦的Paddington車站開出,我的車票是在網上訂購的,所以我便提早趕到Paddington站,在自動售賣機提取車票。過程簡單快捷:只需要插入用來購買車票的信用卡,再鍵入行程號碼,車票便立時印出。

剛好看見了聞名遐爾的Paddington Bear,便順手拍了一張:


取票後便在大堂裡等候相關的月台訊息。正好距離登車還有一段時間,於是我在連鎖書店面WHSmith閒逛。剛好它在做一個有關Economist的特價,才1.5磅一本,我二話不說便買下來,我用盡錢包裡的一仙,十仙和廿仙來湊足這1.5磅。買完雜誌後,錢包負重頓時減輕不少。

隨即,我懷着輕鬆的心情,登上列車,展開我的旅程。

火車上

前往牛津列車的坐位是預先劃好的,我選擇了有桌面的坐位,為看報或其他工作之便。在這靜音車廂裡並沒有幾個人,感覺份外寧靜。

良久,有一個人放好了行李,坐在我對面。這位男士看上去四十多的年紀,一身斯文打扮。他悠然地拿出了文件,一頁一頁地翻着。細看一下,那一頁一頁原來是樂譜!這位音樂家/指揮家一邊看着樂章,口裡則哼着旋律,右手更不其然地打起拍子來。

我倆並沒有交談,但和諧的氣氛充斥了整個空間。他有他沈醉在他的音樂世界裡;我則浸淫在寶黛的故事中,各適其式,一般的融洽。

牛津校園

約一個小時後,列車抵達牛津站。很多乘客都在此處下車,他們當中有學生也有遊客。在車站便已經有路牌指示遊客中心的方向,交通十分便利。不消十分鐘路程,我便站在遊客中心面前。牛津和劍橋獨特之處,是在於讀書風氣十分盛行,因此這裡的書也十分便宜。各大小書店林立,除了有連鎖書店如Waterstones外,還有這裡著名的Blackwell書店,和一間間獨立小書店。

我本想報名參加遊客中心的walking tour,但在書店裡找到了Oxford 的地圖和一條遊徑,走完全程大概需時兩個多小時。反正我希望花更多時間在逛書店和博物館上,所以便決定自己一個人隨意走動,享受一下一個人的寧靜。


2010英倫遊記(六)

擁有高床和暖枕,再加上電視遙控,寧靜的一夜就過去了。周而復始,一個星期的晚上就這樣消磨了;還有幾天,便要由米字旗國土回到五星旗特區,我的工幹遊記卻在中途止了步。持之以恒,實屬知易而行難也。

那麼,這幾天我做了些什麼呢?除了一周的工作外,整整兩個週末我都在倫敦附近遊覽,目不暇給。我想:如果學着其他人一樣,在博客上寫寫去過的地方,再放上幾張照片,到此一遊而已,又有何新奇有趣?我不如乾脆把照片upload到Fackbook豈不更省事,又何需博客?

旅遊之趣者,並非純粹到此一遊,拍照了事。其趣味在於自己親自到一個地方去體會感受一番:看到的,聽到的,嗅到的,觸到的。在這種種觸覺的交織下,怱然在腦中抽出久違了的記憶瑣事,混合在其時其境,這種感覺和思維才是最真實,最獨一無二。加上我的牛津和劍橋之旅均是孤身上路,獨自尋幽探秘,其感受便又更加與眾不同。同樣地,博客之趣者,則在於寫blog者透過所見所聞,記下自身一鱗半爪的見解,供諸同好而眾樂樂是也。重複你我已知之事,老生常談,何趣之有?

靈感聯想之事,從來都是來無影去無蹤。就讓我在眾多思緒中,抽出一兩件有趣的事,與眾同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