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文章

2010年6月30日 星期三

久違了的超積極人生:《我是謝坤山》

上週末我看了一本感動人心的小書:《我是謝坤山》。和很多書一樣,薄薄的一本小書,大概花半天左右便可以看完;封面也沒有什麼特別,上面只有一
個笑容滿面的中年老頭;而這本自傳更是在近十年前的二00一年出版,實屬中古書。但和其他書不一樣,《我》書裡面的內容卻出人意料地恆久而獨動人心。這份躍然於紙
上,久違了的超積極人生態度,我想就是所謂的歷久常新,世上其中一種永恆的價值。
 

誰是謝坤山?他是一位畫家,擅長於風景寫生;他也是一位參透人生哲理的隠士(大隠隐於市也)。他跟一般人有所不同的,並不昰身上所擁有的殘缺,
而是時刻掛在臉上的笑容,和那遇到人生挫折時絕不低頭放棄的堅強意志。有路過的曾對他稱之為「世界上最堅強的男人」。當一個人在失去了兩隻手,一隻腳和一
隻眼睛後,依然笑得燦爛,絕對可稱之為「地上最強」。

 

出生於台東的謝坤山,自幼在貧苦的家庭中長大。他自小學畢業後便輟學,在各處打工,充當搬運的角色。在十六歳的那年,因工意外誤觸高壓電而失去了雙
臂和一隻右腳,差點連性命也失去。在養病期間,因為醫藥費的關係,和親友們天生的好奇和愚昧,他看過各種嘴臉,感受過世態炎涼。但由始至終,他都沒有放棄自
己;還抱着樂觀的心態,從零開始,在失去肢體後一步一步地爭取回自己的生活。


在家養傷的七個年頭裡,謝坤山看見母親日以繼夜的悉心照顧,心裡十分感激。他非但沒有自暴自棄,反而積極地想着如何可以減輕父母的負擔。他不斷在日常的小事情上
面想辦法,發明小工具以幫助自己處理日常生活,達到自己能夠照顧自己的地步(而不成為他人的累贅)。與此同時,謝更要求自己能夠開闢出一片天地,成就一番事
業。就如他多次提過的佛家理念:願有多大,力便有多大。在身軀和文化上都比平常人有所局限之下,他運用無限的想像力無罫無礙的尋找自己的理想;當找到了,便
再運用堅毅不拔的毅力去克服完成它。首先他想到要成為作家,去表達自己的意念;後來他發現繪畫也可以達到相同的目的,於是他便毅然向着成為畫家的目標進發。

 

寫作和繪畫同樣都是需要以手執筆的工作,在沒有手腳的情況下,無比樂觀的謝坤山想出了:我為何不可用口來執筆?反正我作畫的時候又不需要說話。
在沒有任何人的指導,他首先自行學習,然後更勇敢地向名畫家自薦,訴說出想習畫的決心。在名師要求對文化深度的追求下,他重新在廿四歳之齡返回校園攻讀初中。後來更
成家立業,為自己的家庭帶來幸福。在重重障礙之下,他依然以鐵一般的意志成就了自己的前路,過着熣燦的人生。

 

如今,謝坤山在台灣等地不斷分享他以微笑克服生命中的各種難關,激勵着數以千計的群眾。這樣豐盛的人生濃縮在一起,比起許多人不知要精彩多少倍。這真人真事的心靈雞湯,服後的確有一股堅毅之志在五臟六腑裡徘徊而久久不散,也是有夠激動人心!


http://www.alumni.cuhk.edu.hk/aavic/xie_kun_shan.htm

2010年6月18日 星期五

國際戰略預言一百年:George Friedman's《The Next 100 Years》

花了一個多月斷續的閱讀,終於看完了George Friedman的《The Next 100 Years: A Forecast
for the 21st Century》。要介紹此書,首先要介紹一下George Friedman和他所成立的Strategic
Forecasting Inc. (又稱STRATFOR)。根據維基的簡介,STRATFOR是一家環球情報公司(global
intelligence
company),專門分析各國的局勢和關係,有定期出版一系列有關國際事務的刊物。STRATFOR由Friedman於1996年創辦,其公司因分析
99年的科索沃局勢以及01年911襲擊事件而得名。如今其顧客遍及Fortune500大公司及國家政府機構,其影響力不言而喻。至於Friedmn則
兼任STRATFOR的首席情報官(Chief Intelligence Officer),經常撰文分析時局。
 

至於《The Next 100
Years》一書,則是Fridman對現在至往後100年間國際活動的預測。在對各國的行動進行預測之前,他先從多個大方向和社會結構去估計未來的形
勢。首先,他認為隨着科技的進步,人類的壽命將會相對延長,而養育下一代的成本亦會相對增加,所以世界人口增長的速度將會放緩,甚至倒退。加上嬰兒潮
(baby boomer)的一代將會老去,我們如今經常提及的人口膨脹將不會是個問題;反而因為人口銳減的關係,人材(human
labour)將會是未來世界相繼爭取的資源之一。也因為科技的力量,未來大部分工種都將會由機械取代,而只需要少量的人力支援便可(類自動化?)。

 

另一方面則是另類能源的開發和航天事業的發展。目前全球非常依賴不可再生能源(non-renewable
energy)如煤炭及石油等。而地球上的石油蘊藏地則集中於如俄羅斯及中東等地。美國要花一些氣力才能夠確保能源供應不被中斷。Friedman預測美
國將會在航天科技上更上一層樓,而航天技術將會同時用於民用工業上和軍事戰略上。美國有可能在月球甚至其他星球上建設自己的基地和防衛系統,用以監控及威
脅全球各國,列根時代的星球大戰計劃將不再是天方夜談。

 

而在能源的開發上,美國有可能在太空上利用及儲存源源不絕的太陽能,然後用方法運送返地球。介時不可再生能源的壟斷地位將一去不返,而因此受到
最大衝擊的國家將會是以售賣天然氣和石油起家的俄羅斯和中東地區,而俄羅斯則會因為鄰近地區的軍事競賽而使自己損耗太多資源在增加軍備上。

 

根據Friedman的評估,中國的局勢也好不到哪裡去。隨着經濟發展所引致的貧富不均,國家內在矛盾將會更加嚴重。再加上國家周邊地區時有騷
動,以及東亞地區的競爭與角力,中國將會花很多的氣力去應付以上種種,而無暇去與美國爭一日之長短(這也是美國目前在各地區上產生矛盾的手段之一)。

 

在一系列的假設下,他更推測在各個地域將會冒起不同的集團:在當俄羅斯衰敗後,波蘭會在東歐地區崛起;而回教國家土耳其則會在中東鄰近地區強勢
而出;在亞洲區Friedman則認為日本最有機會坐大。此三國或會聯盟繼而威脅美國的國際霸主地位。當然,最終美國還是技高一籌,瓦解這三國的勢力。

 

當中最有趣的預測,要數美國旁邊長期的附庸國墨西哥。一直以來美國視墨西哥為發展中國家,一直少有威脅;而其民族則可充當為美國的廉價勞工。為
免跟本土公民競爭,美國以往一直訂立不少勞工政策以阻止墨西哥國民湧入。但在人口短缺的廿一世紀,有充足人口的國家在經濟上才會有保障,而墨西哥便是其中
一個受惠國。隨着人均收入的提升,它在地理上的優勢(處於北美洲)更趨明顯。而在美國的移民政策所鼓勵下(此時美國對人才趨之若鶩,不會像廿世紀那種閉門
政策),有更多的墨西哥人將移居美國。那條分隔美國與墨西哥的國界將會變得模糊。當到達某個臨界點時,墨裔人對美國社會經濟文化將會有舉足輕重的作用。繼
而美國本土將會出現受到墨國影響所反彈的聲音,而國內亦開始分別出現兩極的迴響。當然墨西哥在科技上絕非美國的對手,但基於地理上的位置,墨西哥是最有機
會直接攻佔美國領土的國家,實在不可少覷。

 

當然,一百年後的事,在世的我們可能沒有機會去驗證這些預測是否準確。但我覺得要旨是理解Friedman預測後面的假設和推斷,有興趣看此書
的朋友,我會建議先看看他寫在書末的跋,那裡他自己解釋了他預測時所根據的邏輯。雖然他在書中所寫的是我們難以想像的;但在過去幾十年來的政治科技的進步
和變遷,也是我們未曾意料得到的。所以,Friedman所提出各國之間的搏奕實在並非沒有可能。

 

還記得自己自幼學習中西史,以及從小便耳濡目染那些歷史小故事。那時唸着周而復始的循環,自覺是理所當然,幾十年甚至百多年的循環變化也是理應如此。但當我們置身每天的營營役役當中,自己便不自覺地被短視所局限,難以從大方向高角度去得出一個長遠的结論。

 

整體來說,看罷國際事務情報高手所寫的《The Next 100 Years》,覺得當中都有點春秋筆法,更可明瞭現今各國之間的搏奕,眼界一開也。


http://ebooks-imgs.connect.com/product/400/000/000/000/000/108/679/400000000000000108679_s4.jpg

2010年6月14日 星期一

寫信(二)

或許有說:在這電腦時代,還會有人寫信的嗎?當然是用電郵email嘛!沒錯,
着科技的發展,代替信件的通訊技術應運而生:流動電話,電郵,instant messaging 即時傳訊,以至近日十分流行的Facebook
message等等。基本上任何人只需要運用以上任何一種工具,無論對方身處在世界上任何地方,都可立刻與之交換消息。訊息來回的時間長則數天,短則在瞬
間幾秒中便可。用「咫尺天涯」來形容現今的世界實在最貼切不過,如此種種在以前是難以想像的。而人們溝通的方式也在改變着,適應着。



第一的改變是在於「快」字。由於訊息傳播的速度的大幅度提升,滑鼠一按便把電郵送出,我們會不自覺地認
為回覆者也需要配合我們的速度即時回覆;而忘記了對方在彼岸的種種狀況:是否在深夜昏昏欲睡?是否在清早睡眼惺忪?我們漸漸地養成了事事都需要在即時取得
答案,幾個小時的等待也變得不能忍受,我們的耐性和容忍度也大減了。在一古腦兒的坐在電腦前匆匆回覆「e貓兒」之時,有沒有想過反應快並不一定是最好的?
有些答案可能花點時間想出來可能比較好?

 

另一改變是在「內容」方面。很多跨國企業都已採用英語作為通用語言,而不少人也在日常電郵文件上用上英
語。一般來說,在公事上應用的公式英語尚且能夠溝通,一旦涉及論述比較深的概念(如表達情感等),那麼對於英語為非母語者便會感到吃力,需要在英語上花點
功夫才可以暢所欲言。因工具的使用而使自己要表達的意思失真,實在得不償失。所以新生代一開始便習慣地直接使用中文來溝通,比起我們這群中古電腦人來得乾
脆得多了。

 

正因為通訊更加可靠便利了,人們使用各種通訊工具到了濫用的地步,吃飯上班逛街買菜下班
旅行上洗手間也要短訊一番。工具濫用了,連帶其內容也忽視起來。講求的也只是要:快,清楚列明時間地點即可,等等。如此瑣碎煩複的訊息全堆在電話裡,但幾
時會在當中找到一封半封別具深情的短訊?(不是沒可能,只是機會不高而已)

 

從工具的演化,以往出現在信箋上的蛛絲馬跡也不見了。那半個的咖啡杯印,在紙上留下的一個香吻或兩滴眼淚,寫着又改着的筆跡,等等;都因為電子郵件的出現而消失得無影無蹤。字體統一了,曾經改正的筆跡再也看不到了。一切都是那麼的完美和工整,每封信彷彿都是從工廠的機械分毫不差地打印出來。那半點人情味也不自覺躲在優雅的字體之後。

 

世界轉得如此的迅速,營營役役的我們,有沒有機會靜下來,好好去為自己所關心的人寫一封信,留下一個簡短的問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