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文章

2011年11月22日 星期二

光明之旅

又很有一段時間沒有在這裡寫blog了。間接的原因是:我失業了。

今日的商業社會,無論是聘請的還是受僱的一方都是在進行交易。換馬跳槽又或是解僱裁員是再平常不過的事;至於對於事情發生過後的個人喜惡,則視乎閣下以什麼心態看待。我個人對於今次的離職感覺蠻稱心,可以讓自己重新審視未來的路向,和趁機轉換環境和嘗試做自己夢想一試的事情。未必不是塞翁失馬,焉之非福。我的信念是,在每件事情發生的背後,都會有一份珍貴的禮物在後面等待我打開。

離職後,有一連串繁複的手續等待我去處理。再加上忙於準備自己的覆歷和跟久未見面的朋友見面,所以在過去的幾週都十分忙碌。當然,我的心中一直沒有忘卻這個博格--一個散發着正能量和理性觀察的地方。這個我一直所珍視的地方和它的讀者,都是支持着我一步步邁向夢想的動力。

當一層身份外衣拿去後,會更清晰容易地梳理自我,追問究竟什麼是我。除經濟需要外,我是否需要用事業撐起自己?還是家庭中的身份?朋友間社交身份?自己的外表和健康?當有一朝我失去了以上的某一樣,我應如何自處?我相信這一輪自我審視,會為我將來的道路打好基礎。

在正能量的驅使之下,我相信這段時期並不如大多數人所想像的黑暗時期,我則反其道而行之,並稱之為:「光明之旅」。



最近最流的話題莫過於九把刀親自執導的「那些年」電影。我在網上另一博格「簡睿隨筆」裡,找到一段轉載九把刀在大陸演講,題為《人生就是不停的戰鬥》,九把刀主要交待自己的成長過程和「那些年」小說和電影版的完成經過。看罷覺得很有意思,也很有台灣人所謂的「熱血」,所以在這裡借簡睿的博文空間跟大家分享一下:

http://jdev.tw/blog/2554/giddens-speech201111

(篇幅有點長,但蠻值得看,大家耐心一點看唷)

共勉大家都在人生中不停地勇敢戰鬥下去。

2011年10月30日 星期日

我的閱讀故事

閱讀是一件快樂的事。今天特發奇想,回首自己一直以來閱讀的點滴,別有一番趣味。

因乘着香港九年免費教育之便,各科常識都隨便讀了一通,其間生吞活剝不求甚解。然而,在芸芸學科當中,我對中文頗有興趣。國中時一邊聽着國文老師在介紹着新文章,大話西遊天南地北口沬橫飛地說過不停;作為學生的我則享受着騁馳在這無限的幻想空間之中。那個年紀,我還把不少《衞斯理》的科幻小說啃下,同時也啃下了倪匡那渾然天成的文筆。有位同學對《衞斯理》發燒非常,買下了他很多的書(對初中生來說,那已經是很奢侈的事了),我則努力來回奔走於這位同學的上課桌和公共圖書館,去借閱我的免費科幻故事。


及後高中選擇理科,從此在學業以及日後的事業上便開始埋首於理性計算的領域;而文史哲等則束之高閣,處事手法亦不由得偏重於分析。


高中移民紐西蘭,正值當地的學期末。經過校方面試後,決定在來年初才正式入學。我從而在入學之前有三個月左右在家的自修期。紐西蘭人潔地靈,崇尚自然,而地方也就頗為荒蕪。在人生路不熟的日子裡,親人和書本就是我最重要的伙伴。


那時的我胸中頗有堅持,矢志不敢和不甘荒廢學業與人生。於是每天早起跑步運動,然後按自己興趣自修。在不用催促之下,我竟然拿起那本著名的英語文法作業從頭温習(我最愛這本書的外觀簡潔而美觀:深藍色的封面配上那幾個醒目的英文字:《English Grammar In Use》。而內容則由淺入深,是一本難得的英語教科書)。


另外一項別開生面的自修,就是把一些唐詩抄起來,在跑步時背誦於心。那時頗能在唐詩裡東拼西湊,勉強湊合幾首詩歌來消閒解悶。


那麼數學物理化學等學科呢?忘記了,好像沒有太大興趣去翻看。後來發現當地學習的程度還算入門級別,自忖自己的成績還可以應付。


我又趁着有時間,將《紅樓夢》似懂非懂的翻閱了兩次。懵懂少年始略識得愁滋味,也方曉得世界之大雜事之多人事之複雜。


說起紅樓,也順便提起閱讀其餘三本古典名著的事:《西遊記》是我看的第一本章回小說,那時只為心中打賭要跟鄰校的朋友一樣,在同一個假期裡將《西遊記》看完。看着的當兒真的是大話西遊,天馬行空什麼牛皮也吹了出來;那時的感覺就好像兒時看的日本超人卡通片一樣:每一回都是打怪獸,而怪獸好像永遠也打不完。至於《水滸傳》則是在中學受傷進醫院期間時看的,其行文之間豪氣干雲,讀後令人熱血沸騰。又因為裡面人物眾多(不像西遊記裡只關心唐僧一行人,支綫比較單純),所以不少人物一直在每回中過場,他們也在一回與一回中輪流擔任主角,擁有自己的舞台;單這點也就頗像《三國演義》的手法。至於《三國》,我的一位好朋友早在初中時就已經看得津津有味,可我自己卻一直沒有信心和耐心把它看完。我曾經嘗試翻開首頁,但卻看見劇情一直圍繞在十常侍那裡,繞來繞去都蹺不出來,令我掩卷嘆息。真正開始讀羅貫中的《三國演義》應該是在十年前左右,那時已經離開校園。在此之前我看過了其他講述三國的書,例如馮兩努的《三國啟示錄》系列,大概知曉三國裡的情節,而電腦遊戲中也玩了不少,那時會想:日本人怎麼這樣喜歡拿三國故事來做文章呢?原來這書裡面充滿着計謀,環環相扣。而每個角色,無論是忠是奸(而現實中實在難以分得清忠奸也)均發揮着無比的獨特魅力。在東漢末年三國鼎立之前,群雄割據,劉備流離失所,變數極大,每個地盤的領袖都要費煞思量為自己謀求一條活路;就是在三國鼎立之後,各佔其天時地利,難分高下也(至少在小說裡如是)。而最近陳某所畫的《火鳯燎原》漫畫,也是在傳統的三國故事的空隙中,找到另類的想像空間。畢竟這些都是虛構的故事,舊瓶裝新酒也蠻有意思。


在進入大學後,除了必要的幾科外,時間多花在玩樂之中;閒時則遊玩於小說故事裡。曾經試過在一個暑假裡將金庸的武俠小說都大概看過一遍,只剩下《天龍八部》和《鹿鼎記》那兩本大手筆慢慢欣賞。看過原著後,在玩電腦遊戲和看連續劇時也就更加投入,也會跟心目中的理想情來品評一番。在後來的日子裡,我也陸續重温這些經典故事。這段日子要感激的是,在大學一年級裡給我們上了一課真正的通識課程General Studies,這一門課基本上是沒有教程的,而是根據當日被邀出席嘉賓所講的題目說了算。裡面的題材五花八門:有講述什麼導致恐龍絕種;波里尼西亞人是怎樣橫渡太平洋的;現代的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的比較,等等。就是這一門課幫我打了對一些時事常識的根基。到現在看到相關的資訊時,有時會勾起興趣,親自去翻查有關資料和書籍。


初入職場時,因為當時收入不多及經常搬屋的關係,我常常光顧唐人街的圖書館,裡面都有不少中文書籍。基本上就是他有什麼我便看什麼,而它收藏的中文書來源廣泛,我便是在那時開始看台灣的侯文詠,繼而又看吳淡如吳若權等的著作。當年閱讀的書很雜,當中比較有印象的是張健波的金庸與報業,張健波曾經是明報的總編輯,他將自己的博士論文編輯成為單行本,講述查良鏞怎麼一步一步建立明報,張還對當時的報業作了不少研究,也提出一些自己的見解,讀着頗有趣味。


後來隨着電子手帳(PDA)的興起,我也試過在Palm上閱讀了不少書籍。但就如很多評論說,背光的螢幕令眼睛容易疲倦。近年間終於推出了eInk電子墨水的電子書。這種技術耗電量低,而且畫面舒適,十分適合長時間閱讀(我自己就買了一個國內頗出眾的閱讀器Onyx Boox)。雖然坊間有多個品牌,但最終還是阿馬遜書店(amazon.com)的銷售渠道和產品的低定價令到eInk電子閱讀器大行其道。這情況就如蘋果的iPhone系列和其消費平台AppStore一樣。如今蘋果更推出了平板電腦iPad(現在我大部分時間都是利用iPad來寫這個博客的),在電腦產品市場上挑起了新的競爭。平板電腦在其可攜帶性和靈活性都滿足了今日都市人隨時隨地辦事的需求。但背光螢幕只適合一般電腦上的操作,用它來長期閱讀實在是蠻累人的。


偶爾在外地工幹,尤其是在英國,我例必會買些英文書回家。皆因在英國訂購阿馬遜的書本是免運費的。而在文化氣息濃厚的英國小鎮,如牛津等,還會碰到很多小書店,以每本兩英鎊的價格售賣書本,十分便宜化算。


如今在香港,逛書展也成為我一年一度的例行活動。多少我總會在書展買些書回家,但主要還是趁趁熱鬧而已。在香港的日子,也乘着簡體字書的流通,也買了不少簡體版的著作。當中看得比較多的作者有:梁文道,易中天,大前研一等。


除了看紙本書外,間中也摻着電子書來看。山莊岡八那十三大本《德川家康》便是透過電子書看完的。現在尚且對兩種閱讀方式均各有喜愛。


總括來說,我的閱讀經驗是蠻隨機即興的,而當你找到一本好書後,你會把那個作者其他的書都找出來:迫不及待地消化他全部的理念;或是一本又一本的,慢慢跟作者打交道。不經不覺,文史哲成了我閱讀天地裡的好一塊領土。

2011年10月25日 星期二

回首辛亥革命:香港的角色

適逢今年辛亥革命一百週年,這個紀念對大陸和台灣兩方面來說,也全屬政治正確,各自表述自己如何承繼了孫中山的共和道統,作政治上的宣傳。是以在兩岸各地的坊間傳媒,如雨後春筍般出版了各種有關辛亥革命和孫中山事蹟的書刊及電視電影的製作,去解讀他們的理念。

從來遠古歷史對錯少有爭拗,大抵功過的論調早已理順一致;然而近代史卻難以評價,皆因部分參與當日之事的人尚在人世,難以過早蓋棺定論。另外,在改朝換代之際,現政權對前朝的評價難免有所偏頗。我們需要在一面之辭以外另覓聲音。在此情況下,香港正好填補了這一片空白:香港教育研究等水準在世上界首屈一指,少有造假之情況,學術上的觀點往往比較客觀,論調需要證據來支持;同時間香港位於兩岸三地中間,對於偏激言論頗能處之泰然。

當看到有關對革命的研究後,才知道原來香港對革命有着不可替代的貢獻。而這些貢獻是多方面的,包括:現代政治理念思潮的傳播,西方科學技術的教育,大量對革命的經濟援助,透過殖民地之便而偷運軍火及策劃起義等等,這些都對着革命的成功起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以上的種種功能,也許和香港的背景有着千絲萬縷的關係。首先香港早在清末鴉片戰爭後割讓給英國;住在殖民地的國人對喪權辱國之聲猶言在耳,對清政府不能夠保衛疆土十分痛心,屢屢不敢忙卻。(這跟近五十年香港人偏向經濟活動有所不同,當然當時也是時勢所趨)。

其次,英國在接收到香港以後,將它發展為合適的貿易港,以達到其通商之目的。其間英國人要借助本地勞動力去建設,華人從中學習到不少西方技術。西方的宗教思想和一系列新概念不斷傳入,這對於本地的有識之士對前景茫無頭緒,不知如何救國之際,這些都具備了充足的參考作用。

在地理上,香港位處中國南部邊緣,距離首都遙遠;再加上當時香港主權不受中國管制,在策劃政治活動和運輸裝備等事情上更加方便。

香港鄰近的廣東四邑歷代為貧困之地,不適耕種。當地人多遠赴他鄉謀生。往東南亞美國澳洲者不計其數。當中有成大業者衣錦還鄉,將大量財富以及外地風俗帶回國內。(孫中山一家就是遠赴檀香山謀生,因此才會幼年有機會學習英語以至接觸基督教,這些幼年的舶來事物,對其一生有深遠的影響。)這一批新的四邑「海歸派」在回國後看到諸事因循守舊不順眼,唯一能夠讓他們如魚得水活躍交流思想的地方,可要算上香港了。

當年身處香港的國人,有不少是以香港為國家邊緣的一方彈丸之地,希望盡其力量,去影響附近省份(如兩廣)燃點革命之火,從而將大氣候吹進全國,去解救一個不能透過舊有的帝國制度革新的遼闊地域。所以當年香港這城市並未以尊貴優越自居,反之與其彼鄰互通有無。比起今日劃清界線,你是某中央直轄市,我是當紅經濟特區,各為其主,大有分別。

近十多廿年,香港充分擔當了跳板的角色,是一個通往他方的中途站:避禍戰亂的國人,越南船民等等,都是在轉往歐美國家或移民他鄉之前的暫居地。其實,香港的活力是在於其多變靈活,流動性強。它的功能絕不僅限於今日所重視的經濟因素;而是能夠醖釀一個更大的願景,一個令整個民族飛躍的願景。所以與其說孫中山是個吹牛大王,煽動家;不如說他擁有一個偉大的夢想,是一個夢想家。而香港則恰恰幫助他實現了這個夢(就算不是成功建設共和制度,至少是實現了推翻滿清的夢)。

這,就是香港與別不同之處,這是它的基因,是上百年以來的因緣際會下所醖釀出來的獨特土壤。

2011年10月13日 星期四

大江東去浪淘盡--司徒華

剛剛將司徒華的回憶錄《大江東去》翻完,看見他成就了豐盛而不平凡的一生,感觸良多。見證了他在香港地區近幾十年間,所留下過的足印。

目下最流行是阿桑奇的「維基解密」(wikileaks.org),看有哪些機密是普羅大眾所不知道的。有不少好此道者便專注於尋找司徒華爆出了什麼驚人的內幕消息,如:他跟中共是什麼樣的關係?又是何時和中共閙翻的?他的羅曼史又是怎樣的?我想,司徒華只想除去媒體對他的修改,以自己的意向去記錄他覺得最值得記念的事情,讓回憶中的點滴留下來;以呈現一幅立體,更人性化的司徒華在大家眼前。

司徒華在回憶錄中讚揚各兄弟姊妹的性格和才能,反觀他則是同輩中資質最平庸的一個,竟然曾經不能回應父親有關自己的志願而遺憾不已。然而,當走到人生盡頭之時,回首一看,他在香港社運和教育方面的成就斐然:包括成立了教協,民主黨和支聯會;在教學方面,更是桃李滿門。在當時香港缺乏正規教育的環境下,作出了傳道授業解惑,為人師表應當的義務。這方方面面的成就並非單單是靠資質便可一揮而蹴,當中包含了司徒華的一些性格特質,很值得我們學習。


謙卑

平日待人接物當中,司徒華處處表現出謙謙君子的風範。在領導各種活動和團體下,表現出謙和謙卑的態度,對整合團隊和平伏隊員之間的磨擦起到正面的作用。手中擁有權力而鮮帶有攻擊性或專橫跋扈,是非常難得的。我想,這是有賴於他平日以關心國是的知識份子自居有關。年輕時所接觸的共青團團隊裡的各種風波,更令他深有體會。謙卑態度予人一種信賴,一種正面的承擔力。


細心

在他的回憶錄中又提到舉辦遊行示威的各種細節。這些行動除了帶有強烈的申訴色彩和情感外,原來背後還需要細心的籌備和經營,事前的準備和事後的檢討。比方說要準備流程,遊行路線,有關工具,遇到阻撓時有什麼的後備方案可用,等等。這一番細心,一番準備,絕對是不為人所道,但又是有關活動致勝的必要條件。司徒華便是在後面這樣默默耕耘。至於他對從政和辦團體的各種見解:如從政人士自己應當大一份正職;而社團亦應該財政自我獨立,皆因財政獨立才不會遭其他人士或黨派所滲透。而在營運教協裡,他又有一番業務上的見解,以透過不同類型的業務範疇去賺取收入以外,更能定期接觸到會員。我想他這一份細心,若不從政也將會是一位有見地的良心商人。


堅持

司徒華一生為着社運和教育的發展作奉獻:他透過教協為教育人員謀福利;而在不同的政治活動中則為香港民主運動發聲。經常帶領一派人數有限的精英團隊,有時甚至是一己之身,去對抗一整個既得利益集團,一個強國或是一副政治機器。說起來容易,我自己想深一層都不免汗顏卻步。如果背後沒有一份信念和堅持,實在無以為繼。要說他是因為宗教信仰的支持,實在有點兒說不過去,原因是他愛屋及烏為某知己而受洗的,所以此說有一點兒勉強。反觀他年少時,親眼目睹國人在自家土地下受到別國欺凌慘死,這更加激發了司徒華的愛國思想。這種為國效命為民請命的思想在當時更加比比皆是。當這些信念在他體內醖釀,認為是對的便會去做,這更有可能支撐他一生為民請命,終身不渝。


謙卑、細心、堅持的特質,是否從事老師時所練就的,還是幼年在兄弟姊妹中便培養出來?而以上種種質素,都令到司徒華更具有號召力,讓當時的大眾跟他走在同一條戰線上,去追求某一個理想。反觀今日,有不少群眾對於透過較平和的手段去爭取民主已經嗤之以鼻,反而認為偏激的肢體行動更能發洩心中的不滿,令政府讓步。以政治對政治下的談判框框,激進爭取真的能達到預期效果嗎?究竟是否今日的政治環境已經有所變化,昨日的政治舉措已經不合時宜;究竟是政客迎合造就人民需要,還是人民讓某條路線的政治人物出頭?

小說家金庸在評論自己的著名小說《天龍八部》時,曾經說過這是一部關於超人的故事,當中的主角都擁有着超乎常人的本事,所以命運也讓他們承受更多不平凡,超乎於常人所能承擔的喜怒哀樂。司徒華也有着比一般人不平凡的一生,背後也一定承受着比一般人重的重擔和壓力。我們外間所看到對他的評頭品足,我想他只是當做小菜一碟罷了?


今年正值辛亥革命一百週年。辛亥革命的真正歷史義意,是透過一波又一波的革命義士犧牲下,讓中國的政治制度從帝國集團,慢慢通往民主共和所踏出了的第一步,為中國作出第一步的改變。而司徒華一己之身,我相信他盡了他最大的努力,為香港作出了他所能的,去改變去服務我們的社會。套用回憶錄所題,大江東去浪淘盡後,司徒華也算得上一介風流人物啊!



http://a367.yahoofs.com/hkblog/d0BF0qSHHhR91QDPuM43z69WFn_S_32/blog/ap_20110710074124854.jpg




http://img.eastweek.com.hk/article_multimedia/10209/4_n.jpg



2011年10月11日 星期二

縱橫多個平台的文字編輯利器:ResophNote X SimpleNote

許久沒有寫博客了。雖然一字未下,但多個題目蘊釀已久,再加上最近讀過的幾本書啟發良多,希望會在不久的將來會用心寫下來。

以往一直在用Google Notebook來整理自己的文稿,只圖它能夠透過網上同步(方便在不同場合提取及編輯文件),而版面簡單易用,還不時會自動儲存進度。可惜Google已經停止開發Notebook,看來不會有多好的支援。

之後,我嘗試把文件逐份轉移到Google Documents中。版面亮麗多,而功能更加齊全,彷彿就是網上的Office一樣。而今次則是自己挑剔,文字寫作不同於在辦公室裡的辦公文件,需要多項的編輯及美化功能。我只需要簡單的空白紙面便可,可惜遲遲沒有找到合適的工具……

直到昨天看到www.mnmlist.com裡建議的工具:在Apple平台上的SimpleNote,配上Windows上的ResophNote,便可透過單一的電郵賬戶便可自動同步。而兩款軟件簡單方便易用,可供我在多部Windows手提電腦,iPad,甚至在其他人的電腦上(登入SimpleNote網站)編輯自己的文件,更有用的是我可以在多部電腦上備份然後離線編輯,到有網絡覆蓋的時間才再做同步。剛剛在電腦和iPad上分別安裝了ResophNote和SimpleNote,看着試着真是簡約得緊要,很爽!看來雲端的時代真的要來臨了。

除此以外,喜歡過簡約生活的朋友不妨一看www.mnmlist.com這個博客,你會得到不少好點子。

2011年9月25日 星期日

搬屋與身外物

搬屋了。

雖然房子的面積沒有變大而且通勤的時間也長了,但居住環境更美,更開揚。所以,這段時間一直忙於封箱和拆箱的工夫,除了忙得不亦樂乎,久未運動的腰骨也被弄得酸痛了。在整理東西之際,然後看着身邊的東西,一個念頭閃過:哪裡來這麼多的東西?

屈指一算,我應該有搬過十來次家的經歷吧?曾經有一段時間(大概十年前左右),我們經常搬房子。那時一來是因為沒有房子(也沒有貸款)的負擔,哪裡租金便宜交通方便便搬到哪;二來一窮二白,身邊就只有兩行李箱的衣服外加幾箱書和一些家電,並沒有太多身外之物,搬家也只不過是舉手之勞,毫無難度可言。對於租住的地方,歸屬感稍有欠奉,權當夜間棲息之地已矣。

直到擁有自己的房子後,大概也就被那副(建在空中的)土地釘住了。而每個月在銀行戶口裡,總會有一筆固定的支出來支付擁有這房子的權利。「家」這個概念,漸漸因為住在這所房子裡而確立下來。慢慢地,就像我的貓咪寶寶到處撒尿一樣,我們也利用家中裝飾的物品來反應自己的意志和性格,以證明自己在這個空間的存在,彰顯佔有這地方的合法性。

消費和購置,在剛開始時是一種手段來建構自己的家。慢慢地,行為演變成習慣,東西則一點一滴在家中累積。就好像人生的經歷一樣,好像只能增多而不能減少。跟這些東西朝夕相對,熟悉起來,這家也就成為名符其實的Comfort Zone,給予我們最大的安全感。這種累積一般不甚會被整理,更諻論清理。除非是因為外來因素,例如搬屋。

搬屋這個過程,令我們不情願地直接認清和核實自己所擁有的全部實體家當;也發掘出那些似曾相識,但只有一面之緣然後便埋沒在家中某角落的物品(也許就是那些可有可無的東西)。當我看到那些書籍,衣服,廚具家具清潔用品,究竟人的一生需要擁有多少東西才可以過生活?在世上流連短短幾十年中,又被我們消費耗用幾多資源呢?有多少東西,只是純為了自己的方便而存在的?這一大堆東西一直跟着我到處跑,我的存在,彷彿膨脹成一個小型的物質國度;在每次搬家時,總會大喊着不要放棄它們,又因為它們自己不會走路,我只好僱用搬運工人,把它們一一搬過去。

正當我有這一種想法的時候,剛巧給我找到一個有關Minimalist的博客(作者是住在美國三藩市的Leo Babauta):www.mnmlist.com。什麼是Minimalist?網上的中譯是:最近限度的消費者。而我的理解,也就是要過簡約生活的人。這個博客在這個繁囂的世界中,不斷提倡我們應該將生活的注意力集中在自己和家庭上,而不應為身邊的各種物質誘惑而去奔波費時。

回頭看着一大堆舊東西,我就知道我是捨不得扔掉,捨不得放棄。我硬把人生某段記憶灌輸到死物中,那怕是一雙鞋一支筆,它們也就活過來。然後它們躲在家中一角,希望有一天再看見它們時,能夠勾起那一段記憶。對,它們是有生命的:它們的生命就是從我的生命和記憶中抽取出來。使那虛無飄渺的記憶換來一件實物,讓我去憑弔 
,去記念。

看着那狹小的空間,我忍着痛,默默跟這些身外物說再見;並懷着希望,等待和迎接新的身外物到來。

這就是人生。

2011年8月19日 星期五

學富五車

最近在整理自己的藏書,少說也有十多箱,滿滿放在四排極大極寬的書架上。從中找出那些自己不打算收藏的,拿來送人或者捐贈。以騰出一些空間,留待新書的來臨。

在收拾的同時,腦海中想起了「學富五車」這個古老的典故。

「學富五車」語出戰國《莊子.天下》,是形容當時宋國人惠施(西元前370-前310)的知識博雜,他看過的書簡能夠載滿五輛車。從當時平民的眼中,這是不可思議的事;但若從字數上較量,於今人的眼光則是不足為奇。試想像一卷竹簡能夠刻下多少個字(如200字),而每輛牛車(或者是人力推車)又能夠載下多少巻竹簡(如20巻)。那麼,真正的學富五車便是能夠記下:200x20x5=20,000個字。綜觀今天的大學論文動輒數萬字。隨着科技的發展,現代人每天所接觸的資訊和文字量不可估計。而一萬字所涵概的知識可能還不足以應付我們的日常生活。看來,古人的生活當真比今天要簡樸得多啊!

看着一列列的書埋在書架上,真要感謝印刷術的發明,促使大量資訊自由流通;讓這世界上人們珍貴的思想和想像力,透過便宜的印刷媒界去傳播。我很難想像家裡埋滿竹簡的樣子是怎麼樣,隨身攜帶笨重的竹片的滋味又是怎麼樣。

近年電子科技跳級進化,數以千本的書本已經可以收藏在電腦或電子書中。一部筆記本大小的儀器,載盡一生也讀不完的書。這不再是搜羅不到書本的問題,而是自己如何處理大量文字的時間問題。未來科技會否打破人類從「眼」(閱讀)到「大腦」(吸收)這個傳統的學習渠道 ,建立另一個更快捷方便的途徑,以大大提高吸收知識的速度?聽上去好像天方夜譚一樣,但誰又知道明日的科技發展將會到達什麼樣的境地呢?

2011年8月15日 星期一

找天寫本故事書

也許是耳濡目染的關係,自幼我對中國文字便沒有抗拒之感。還記得小時候坐在汽車裡,唸着街道上一個又一個招牌。及後長大一點,看了好些書,也會寫下幾個小故事,便自忖寫小說講故事並沒有什麼難度。

隨着年紀漸長,期間有想過寫出不同類型的小品故事,怎樣去抓住讀者的注意力,等等。但奈何幻想終歸幻想,真正寫下的故事卻寥寥可數,反之往日所留下的文字,大多均以第一身去感受和評論周遭的事。對於角色的塑造,劇情的發展等等,都有待好好練習。

還有一點是,每個令人感動的故事後面,都會表現出一種(甚至多種)普世價值,讓人感動。這些價值觀,除了需要有有大話西遊的本領外,還需要有足夠深度的考量,廣泛的知識和一定的閱歷。何謂言之有物,就是要為讀者打開一個未知的世界,但那個世界裡的人和事,關係,定律卻又似曾相識,而又比現實世界更深刻,能
夠引發讀者的共鳴。

相對於今日的科技,出版一本書已經不再是遙不可及的事情,也再沒有以往那麼昂貴;更可以透過電子書的形式出版,最便宜的也只不過需要幾千塊左右罷了。當工具已不再是關鍵時,更需要注意的反而是故事的題材和背後的意義。

從當日的練習打字,到定期寫作於博客上,文字的工作一步一步的展開。我相信假以時日,定會創作出有意義的故事。

2011年8月11日 星期四

寫信(三)

最近清理家中雜物,偶然間發現在很久以前所寫下的一大堆文字。那是在互聯網面世之前的唯一手稿,幸好並沒有因為搬家而散失。在整理這些文章之時,我突然想起了自己曾經寫過一次別具意義的信。


封信是在我到處碰壁後,找到人生第一份工作後,在美國受訓時寫所寫的,那時同電郵通訊還不是很普及。收信人是父親,在信裡我述說着自己很幸運,會好好珍惜
機會,一改以往懶散的作風,努力工作云云。當中包含強烈的自責懊悔和感恩之心,亦有不敢辜負父親期許之意。當然,父親並沒有很具體的期望,嚴格要求我們一
定要擁有什麼成就。就算自己的人生是屬於自己的,但還是懷着忐忑戰戰競競的心情過着,不敢讓父親失望。

找到工作當然是經過一番努力所換取
的成果。但我這人就是有個弱點,就是在努力過後,在順景中便會飄飄然,然後放鬆怠慢。簡直正中了「禍兮福之所種」這句話,未幾又發現自己身處在困局當中。
如今回首過去,原來在每次努力過後,雖然技能有所提昇,但是只僅僅足夠進入下一旅程的門檻;如果沒有繼續進修學習,則會停滯不前,繼而無路可走。

我相信這封信裡面那浪子回頭的感情和態度是真摯的,而這種信在一生中也許不會再寫很多次。但人是善忘的動物,間中總要一些教訓來提醒自己,要謙虛對待一切。對於身外物的欲望,諸事不順遂而誘發的憤怒,執着於一事一物而不肯放手(貪嗔癡),
一定要戒除這三者,時刻謹慎。

2011年7月19日 星期二

幼稚園教育,真的幼稚嗎?

同事中有很多都已經有了小朋友,不時聽到他們討論着帶小孩的心得。最近小孩們紛紛要入讀小學,道聽途說,才知道他們需要學習上四五種外語,兩三種樂器等等。
小小年紀,將整個人生唯一的五六年裡的種種成就拼湊成一本厚甸甸的覆歷書,才算是拿足分數,有機會面試。到面試的時候,還要表演得八面玲瓏,流暢地發揮兩文三語,再加上其他配合,過五關斬六將,方有機會進入好的小學。目下香港社會對小孩的教育--我姑且稱之為「新填鴨式教育」,讓人目不暇給。

香港這塊彈丸之地,多年來都身處於外向型的經濟環境,對城市以外的風吹草動特別敏感,危機意識特強。香港人也一貫以靈活變通著稱(還是以沒有立場著稱?又云:沒有立場就是最佳的立場):幾十年前中國尚在鐵幕之內,港人窺準可作中國之門戶跟歐美通商,以英語的優勢作中介爭取利潤。
上世紀八十年代,中國軍力掁作,經濟亦稍有規模,返回國際舞台的中國終於伸手向英葡要回香港跟澳門。當時港人對「共產」二字敏感得如洪水猛獸,為著子女的未來,開始移民世界各地,造就一代「太空人家庭」(即母親帶着子女在海外居住生活,而父親則留港賺取收入,再經常以飛機往返穿梭兩地,彷若太空人經常停留
在空中),那一代鄙母語而重外語。

直至回歸過後,雖然自我身份模糊,但發現香港經濟依然「馬照跑,舞照跳」,而當在經濟上出現困境之時,屢屢獲得中央政府的特別眷顧,所以決定練就半吊子的普通話,全力招待同胞顧客。又到了今天,發現國內尖子文才武略面面玲瓏,而尖子人數之多頂得上香港的人口。當他們進入職場,有很大部分會爭取到香港這個大冒險樂園中一試身手。換言之,其競爭力嚴重影響香港本地小孩的前途。於是,香港父母能做的,便是在最短時間之內,令那個尚在牙牙學語的孩子練成一身好武功,成為上至天文下至地理也貫通的高手。有求者自然必有供應,學校有感市場有此需求,也就將計就計,巧立各種專才名目,以收取學費。

最近讀到稻盛和夫的《活法》,他訴述經營一個事業就像經營人生一樣,最重要的是運用那些最基本的人生價值觀:正直,勇於嘗試,追求完美,熱情,以人為本,等等。而這些最基本的價值觀,正是我們在幼稚園,小學裡,老師教給我們的重要課題。這些課題觀念老土過時嗎?那些技術上的知識
語言樂器運動藝術不是更能培養孩子們更早成才嗎?


我承認英語,電腦等是日常生活必須的工具,讓孩子盡早習慣這是生活的一部分就最好。但人生除了在這些技術性的練習外,還有一些會影響人一生的:觀念,價值,喜好,宗旨,等等。學習這些東西不會令小孩子立刻得到什麼分數或什麼認證,但那種潛在體內力量觀念足以影響其一生。


正因為小朋友學習能力特強,更需要在小時候給他們灌輸最正確高尚的價值觀。在那小小的心靈內擁有一張通往理想人生的藏寶圖,一個目標,一種情操。當他遇到他不會的事情的時候,只要有足夠的熱情和耐心,便能夠一一地克服。工具之有用否,每每在乎於自己對之有沒有用,而更多的是視乎自己的志趣。

在這個知訊知識爆炸的年代,看來今天小孩的重擔並不比我們當年無日無之的苦讀輕鬆啊。但願你們都能找到自己所喜歡的事情成為事業,能夠樂在其中之餘,也能貢獻社會!

2011年7月13日 星期三

賓拉登之死-預示着世界反恐活動的新一輪變化

根據美國軍方方面報導,賓拉登已經在今年五月初被美軍撀斃。

美國自二零零一年九一一事件以來,一直打着誓要捉捕阿蓋達(Al Qaeda)組織頭領賓拉登(Osama bin
Laden)的旗號,派駐聯軍在中東一帶擾攘,至今已有十年。逮捕拉登這套老調已經彈了多年,但在世界各國的注視下,並沒有看到什麼進展。反觀在當初跟恐怖襲擊沒有什麼關係的伊拉克總統候塞因,卻無辜地捲入這場劇目中,成為其中一個穩定中東策略中的小祭旗。而拉登的縱影始終沒有出現。

當時掀起反恐活動的美國總統小布殊(George W Bush)早已經屆滿卸任;而現任總統奧巴馬(Barack
Obama)則在世界經濟亂局中臨危受命。此一時,彼一時,奧巴馬接手的美國,正經歷着一段經濟疲弱的時期,元氣在短時間內難以恢復。面對這樣的局面,出兵他國的龐大經費在經濟道理上變得不合理,相信奧巴馬承受了不少來自國內的壓力。在麵包與干預世界事務中兩者,美國需要更巧妙地作出取捨,有時是一而二,有時又應以二而一對待之。

對於拉登的行蹤,也許美國軍方早有相關情報他們沒有在更早之前下手,只不過是在等待適當時機,以爭取最大的得益。(畢竟屠拉登這把戲只能使一次而已)。如今,正好碰上了最佳
的時機,讓拉登的死給美國一個下台階:(1)為反恐活動扳回一城,令參與者士氣一掁。(2)讓十多年前的大案終於可劃上一個句號(儘管人們對拉
登的死依然有無數的疑問),報仇雪恨,完成任務(mission
accomplished)的感覺。(3)讓以追捕拉登為口號的活動可以鬆一口氣;在後拉登時代重整戰略,暫時抽身。

拉登之死,是否意味美國從此撤出中東?恐怖活動是否可以平息?實未見得也。從美國根本利益着想,絕對有需要保衞石油輸送的安全,以及壟斷和穏定石油價格。他們隨時有能力從籲論中妖魔化另外一人或一組織,讓他們成為成為新的箭靶,新的拉登,進而繼續在中東地區行所要行的事。

反觀激進原教旨陣營,可以設想他們有可能會以拉登為榜樣,繼續前仆後繼地策劃以游擊為主的破壞活動,去抗衡美國及其盟國的正規軍事力量。畢竟,當一人連自己的生命都可以丟棄的時候,已經沒有什麼東西可以阻止他的行動。從客觀戰略上,自殺式的游擊戰術是唯一可勉強與美國等強國抗衡的工具。

觀乎過去十多年,美國在反恐活動和經濟問題中分身乏術,而中國則因此賴以得到休養生息的條件。十多年後的今天,美國名正言順將這項累人的第一要務一撂,將可騰出更多空間盯緊中國,在其周邊地區進行挑釁,而近期南海緊張局面可為一例。


http://www.123rf.com/photo_9475475_lewiston-idaho-state-usa---american-news-magazine-time-and-newsweek-osama-ben-laden--dean-news-on-re.html

2011年7月12日 星期二

印象中的陸運會

早前身體抱恙:咳嗽,發高熱,整天躺在床上,精神十分萎靡。因為身體上的不適,讓我懷緬平日那身體健康,並非必然的日子。
想着健康毫無病痛的感覺,漸漸地在腦海中深處浮起了一種久遠的意識:那是小時候四肢輕鬆無比,無憂無慮地在路上走着的情景。走着走着,我走進初中時一年一度的陸運會的早上。

前往陸運會,目的地自然是運動場而非學校。踏上跟平日上學的路途不一樣,感覺陌生之餘又帶幾分新鮮。因行程跟上課有別,這天總會先約上朋友在會場附近的小店一起吃早餐,對於小時候不大逛街的我,這就是一件新鮮有趣的事。好朋友家住運動場隔壁,對附近一帶瞭如指掌,為我在這個陌生的國度裡提供了一個可信賴的嚮導,以供探險。

沒有運動細胞的我,對於陸運會各樣競賽的印象實在模糊得很,反正我就是長期坐在看台上,看看這邊,望望那邊。在看台上百無聊賴,通常都會自備解悶工具:故事書,零食,沒有做完的功課等。我還是在陸運會上,第一次看見別人的故事作品。那是我們班上的一位小胖同學寫的,故事好像是偵探還是科幻類型。那種天馬行空,對當時的我帶來無比震撼,如今我還能憶起那些潦草的鉛筆字。

對外面不停流汗拼搏的世界視若無睹,神聖的比賽彷彿給我褻瀆了。但那個不用上學的一天,對我來說就是美妙的境地,那就是天堂。零碎的片段,那樣光怪陸離,又那樣的恰到好處,我正愉地享受着那遠去時光。

如今,早餐的朋友已經故去,偶爾還會在夢中的地鐵站裡遇見他。而會寫故事的小胖朋友的帳戶也已給我加在網上社交網絡,但好像久未連絡;而他也已不再是小胖了,看着他上載的照片,他現在瘦得很。

我蠻滿意現在的生活。而過去的日子,給時間蒙上一層薄紗,抽掉了痛苦的回憶之後,懷念着這片矇矓也是一種享受。



http://www.123rf.com/photo_7476995_stockholm-stadium-in-a-sunny-summer-day-sweden.html

2011年7月12日 - 是你,所樂(selesulu)

2011年7月5日 星期二

小胖改變生命的三十日新生活(Matt Cutts: Try Something New For 30 Days)

今夜從朋友間收到這一段短片,三分鐘左右,很有啟發性:

Matt Cutts: Try Somthing New For 30 Days


小胖電腦工程師Matt Cutts一直想打破平日沉悶的生活。有天特發奇想,跟自己立下戰書:建立自己心中嚮往,但從未付諸實行的新習慣,並且持續經營三十天


三十天後,他感受到生命有明顯改變。所以拼了老命也要站在台上跟觀眾分享他的成功故事。讓我在此總結小Matt的經驗:

  1. 當你在建立新習慣,專注着眼前所做的同時,整個過程會深刻地印在你的腦海中,讓你不時細味。
  2. 做着喜歡的事情,並且一步一步地將它完成。在擁有滿足感的同時,亦會令自己自信心大增(從小Matt分享的照片中,更誇張得像整容前後般若兩人);繼而讓自己接受難度更高的挑戰。
  3. 當小習慣持續地在這三十日裡反覆鍛鍊,會加容易融入你的日常生活,成為你新生活裡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眾多新事物中,小Matt還挑戰自己在三十日內寫完一本五萬字的小說!據他說,關鍵是每天只需要寫一千六百多字,但要堅持三十日中每天都寫,寫不完(一千六百字而已)休想休息!在近乎自我虐待的鞭策下,三十日後完成所帶來的滿足感實在無與倫比,非筆墨所形容。

正如小Matt道:既然你未來的三十日註定要過去,何不從今天起訂立自己渴望已久,有趣又健康的小習慣,讓這些改變為你帶來更豐盛的人生?

2011年7月5日 - 是你,所樂(selesulu)

2011年7月3日 星期日

好久不見

兩個月沒有寫blog了。因為之前抱恙,而近期工作上以及家中均有一大堆事情要應付,心頭尚未平靜下來寫東西。

再過多一陣子,待各事都平伏下來,再在此寫下心所得着。


2011年7月3日 - 是你,所樂(selesulu)

2011年5月1日 星期日

運用簡單科技而令自己立於不敗之地的本土策略:香港小巴

香港不愧為一個極富生命力的地方,在這個擠迫的都市裡,總能擠出丁點生活上的創意,讓自己的生意營運得更加暢順。其中我偶一拾得的,便有小型巴士(小巴)業界。

跟巴士,的士,鐵路等一樣,小巴是香港其中一款公共交通工具。它在特定上落點,行駛既定路線接載乘客,這方面又跟巴士有多少相似。小巴載客量比巴士少(十四至十六位),但因車身較小,所以在路面上的靈活性極大。隨着道路發展以及需求增加,小巴已經從原來專以經營某一地區的短途路線,已漸漸發展出多條橫跨香港不同區域的長途路線,利用其相對輕巧的車身在公路上穿梭風馳,以較高昂的車費換取上班族通勤的時間。

對於業界需要管理車隊,每日來回行駛於香港各區,關鍵是要掌握瞭解不同時段的:交通狀況,顧客流量,以及各車所在的位置,以期達到最有效的操作。

十多年前在書本上看過關於美國物流公司在他們的大貨車上有安裝衞星導航系統(GPS),去追蹤每輛車所在位置,其中所投資的金額不菲。反觀如今GPS技術普及,但在十多年後的今天,小巴界依然沒有引進這類型科技去配合他們的營運。相反,他們卻沿用固有的通訊技術,但更加淋漓盡致地發揮他們的功能。這些固有技術就是:無線電通話以及流動無線電話。

舉例,從銅鑼灣抵達美孚,透過港鐵需要行駛十二個站,當中還需要行經海底隧道 
,從香港島進入九龍,平均時間約三十至四十五分鐘不等,還不包括上落車站的時間,以及在擠迫的車廂內站立等不便。假若選乘搭小巴,從開車算起,在風馳電掣之下,不出廿分鐘必可到達,其間並不落客。但因車速特快,為安全起見,扣好安全帶乃例行動作。

看來,保持連繫是小巴行駛路線時所絕不可少。所以,每輛小巴均全程打開及接收無線電通話。每當一輛車開出,總部(也就是站在總站的一位老頭)便透過無線電講述每部車的排名,以確認每部車大概位置。據觀察所得,最少有四條路線可選擇離開銅鑼灣,從而選擇兩條海底隧道中的一條過海;而上下班的時候道路特別擠塞,小巴司機要透過團隊合作去共享當時不同路段的狀況,以供後面的小巴選擇交通較輕鬆的路。

至於流動電話的應用,則主要在於乘客通知小巴總部在某一站有多少人等候,好讓在上一站的小巴預留一定座位來接載他們。今日便宜的流動電話費用令顧客與司機,以及司機之間(以及和他們的親人)的互動多了起來,讓多方得到更多的情報,令事情辦得更加有效率。



http://zh.wikipedia.org/wiki/File:Rmb_le9372.jpg

2011年5月1日 - 是你,所樂(selesulu)

2011年4月30日 星期六

利君雅(Nabela Qoser)

利君雅(Nabela Qoser)成了近年香港電視界的一個獨特話題。據市民的普遍印象,她是首位非華裔新聞工作者,在香港中文電視台上,以廣東話報導新聞。


http://www.youtube.com/watch?v=Dzo1C0sPpVw

由於膚色和種族的關係,觀眾對於她在新聞報導中出現印象特別深刻,令到小妮子初出道便知名度大增,迎頭趕上不少在行內打滾多年的新聞之花,成為城中另類知名人物。

從YouTube短片的評論中,會發現有不少類似「好犀利呀」「O晒嘴」「講得好好」的評語;但這些感嘆背後卻不自覺地帶有「不像中國人的她怎麼可能操如此流利的廣東話?」或「她講得真好,還差一點點便是地道港人的發音了」的偏見。我並非說網上留言者故意帶有惡意,而是我們會不自覺地套上固有的想法和規範。當事情只有丁點的轉變時,人類的大腦便反應不過來,容易走進思維的盲點。所以,在同一平台也持有相反的論調,說這根本沒有什麼大不了的,在很多華裔港人的身邊便有不少土生土長的非華裔港人在生活着,根本沒有什麼值得大驚少怪的;而身處海外,操着純正英語的華人更加比比皆是。

基於英美國力的傳承,以及種種歷史因素,英語成為現今主流社會中不可或缺的溝通橋樑,而語言網絡更加覆蓋至大半個地球。在這樣的條件下,造就成多種族共融的英語世界,到處都可以看見非白人操着純正英語。以此推想,我們可以想像在大唐盛世下,在中國版圖中可以看到不同膚色髮色種族的外國使節商人,都操着一口流利的漢語,在跟漢人生活打交道。

利君雅在承受着以上不同的眼光下,她可以做的就是更加努力地證明給所有人看,自己的報導水準並不亞於任何一位專業導播員。不過事情總有兩面,憑着她這副非華裔外表也擁有另外的優點,將來可以專門探討少數族裔,甚至弱勢社群一類的個案,為香港這個日漸趨向多元融合的社會準備,開辟和增加這類型的報導。

翻查資料,原來利君雅早在二零零八年便已經開始報導新聞(http://hk.news.yahoo.com/article/080701/3/5m0w.html);而另有一文則提及她當時是傳理系大二學生(http://hk.asia-city.com/city-living/article/down-town)。從後一篇討論有關香港天水圍社區,以及在維基上提及利君雅參與香港的多族裔人士組織(Society for Cultural Integration,SCI),代表在港的非華裔人士發言,都可以看出利君雅對香港事務上的參與。單憑這一點,就足以感謝她對香港所付出的努力。

足願利君雅的事業能夠更上一層樓,繼續為新聞界,社會和香港種族融和出一分力。


2011年4月30日 - 是你,所樂(selesulu)

2011年4月22日 星期五

舒懷,書懷

當心中忐忑不安,感到壓力的時候,你會在做什麼呢?做運動出一身汗?喝一杯咖啡讓自己冷靜下來?還是什麼也不做,讓頭腦輕鬆一下?在茫無頭的情況下,我選擇了看書,在五花八門的文章和題材中,找出一鱗半爪能夠開解自己當下困局的前人智慧。

無獨有偶,我在同一段時間內,竟然把多個月開始了的七八本書一起讀完。也許是天意,也許是自己潛意識作祟,在每一本書中都會找到安慰我的說話。我相信和自己已經養成了「主動性閱讀」(Active Reading)的習慣有關,自動自覺地在字裡行間為當下的苦惱和無奈尋找答案。就像在電影「潛行空間」(Inception)對人類大腦功能所描述一樣,它會對外間所接收到的訊息串連與結合,然後建構個人的價值觀,甚至記憶。

在此期間,我所涉獵的書種實在蠻廣,有些甚至風馬牛互不相及。我看過一位台灣激勵大師一生的挫折和在事業中各種的曲折磨難,看出了他對自己的永不放棄和力爭上游的表現;我看過一位英國現代哲學論者,在探討時下現象的看法的同時,也講述前人的逸事和對後世的影響;我看過一位宗教學者在解釋什麼是真理,什麼是追求真理;我看過日本的企業顧問,對現今世界的經濟分析;我看過國民時期的一位海外學者,對當地的華人事蹟著書立說,為日後從事相關研究的學者打下基礎;我看過另一位國民時期的學者,他在求學時期一心熱愛哲學而又有救國的抱負,最終放棄對哲學的學習而毅然選擇成為一名機電工程專家,在科技方面為國家效力,晚年則取得哲學博士,在翻譯英文詩篇之外,也講述英國詩人的生平;我甚至看到晚清一名大臣對鑒人的心得。

以上每一本書都是某個領域的專家,花費大半生的時間的生活結晶。他們讓我經歷到那個時代的生活,那段我活不到的記憶,讓這一點一滴的智慧流到我的血液裡,中和那點點的不平和懊惱。

2011年4月22日 - 是你,所樂(selesulu)

2011年3月10日 星期四

論工作力的三大概念:英語,金融和IT的知識

企業顧問大前研一在他的職場增值系列中,反覆強調今日工作上必備的三大神器:英語,金融和IT知識。他提出這個論調時已經是十五年前的事了,期間又有一代人已經投身社會。我想在此闡述一下個人在職場上的所見所聞,以引證大前的話及其重要性。

神器一:英語
今天的跨國大企業,正在利用地球村一體化的優勢來強化自己和建立屬於自己的日不落帝國。其策略通常是:在發達地區提供高增值及銷售服務,然後將低價值的後勤工序交到廉價的發展中國家去。有實力的企業更加會在不同時區設立高增值前綫,索性與時間競賽,在一天廿四小時內接觸世界各處的顧客,做足廿四小時的生意。

那麼,當一個企業在一百多個國家建立根據地的時候,自然而然,他們需要依靠統一的語言來維繫良好的溝通。感謝不列顛帝國在上世紀對文字與意識形態的傳播與侵略,如今英語已經不再單單只屬於某一個民族的語言,而升格為國際上的語言。我自己便經常參與來自世界各地以英語進行的電話會議,通常最基本的參與地區會有:香港,英國,
美國,印度,墨西哥,瑞士,法國等,只有使用着相同的語言才能夠有效地參與討論。


皆因與會者來自世界各地,大家所講的英語不免會摻着各種不同的口音。若此時不能夠口齒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思想,在電話筒另一端的同事們便會一頭霧水;有更甚者會認為你對自己所講的事情信心不足,因而漠視你的意見或提出反駁。在這種只有出現在廿一世紀的工作模式中,我看見英語的重要性及其發揮的作用。

在電話筒操着非母語,容易會引起溝通上的誤會,我強烈建議盡量使用視像會議跟外地的同事交流。視像會議會除了在話音方面,還會將肢體上的訊息一併傳送給對方,可以彌補在電話上聽不到看不到對方的表情語氣的不足。再加上看見對方的打扮和周邊的東西,更能夠找到進入正題前的熱身話題,如此更能令會議的氣氛加倍融洽。

神器二:金融
相信在以往的職場裡,只有高層和會計部門才需要具備金融和數字上的知識。在講求特顯個人價值的世代裡,員工有必要掌握金融的基本知識,向上司解釋為何自己值得留在現在的崗位上,到底能夠為公司貢獻出什麼價值。

就算在簡單的項目當中,員工均需要為項目進行分析:為何要選擇進行這個項目而不是別個項目?所投放的資源(人力物力,金錢,時間,所損失的機會)有多少?而回報率又是多少?自己在項目中所創造的價值又是什麼?這一類型的計算,或多或少會涉及金額或工時的概念,現在已經成為職場上十分平常的工作之一。

就自身而言,金融知識也是一門不可或缺的生活學問。世界在科技潮流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個人的投資越來越不受地域的限制,只要在互聯網上便能夠購買海外的投資產品。但操作這些投資項目的大前提,便是自己對金融知識的掌握以及所花的時間去研究的成果。在產品五花八門的今天,把儲蓄放在銀行裡只會令其價值
一貶再貶,怎麼能讓自己的資產保值而又可避免不同類型的投資風險,已經成為日常的必需技巧。


神器三:IT
雖然是蓋茨奠定今日商業世界的電腦規則,但資訊科技早在蓋茨出道之前便已經興起。IT產業已經發展了超過廿五年。這項當年新興的行業,如今已經滲透到每一個日常行業中去,以達致提昇員工的效率和提供顧客方便以及良好的購買感受。

在為公司效力,想像如何提昇效能的同時,若俱備了了解科技的好處以及如何對公司的現有流程有所改善,這將會大大提高策略的執行力,而並非只停留在策略的清議上。以電郵和MSOffice的使用為簡單例子,在廿年前電郵簡直是辦公室的奢侈品。但時至今日這些都已經成為職場生活的一部分,見怪不怪。在未來的日子,可以預見將會有很多變化,例如:雜務工種將會由電腦系統所取代;文件將會直接在雲端科技中存取,從而進行多方的編輯(如維基百科的模式)。

當然,科技的最終目的是要提高團隊間的合作,這關乎到人與人的溝通(神器一);而新科技的成本效益(神器二)更是公司決定是否購置的重要關鍵。所以三者互有關連,要為公司提供自己的價值,去提出一個完善的方案,三者缺一不可。


2011年3月10日 - 是你,所樂(selesulu)

2011年3月2日 星期三

行電梯

在我上班的一個地鐵站,有一道長長的電梯從地底的車站一直通到地面的商場裡。小時候對這個車站很陌生,經常想這麼長的電梯令人望而生畏,好像是很危險的通道啊!實在想不到現在的我每天都在這電梯上跑上跑下。

提起電梯,我記得龐愛蘭(香港銀行高級主管)寫過勉勵年輕人的文章,裡面提及要時刻爭取時間,不要把時間浪費在小事情如站在電梯上。這種主張可能有點偏激,但
我如今每天看着這長長的電梯,也不想把太多時間留在這裡(當然,這也跟我沒有耐性的性格有關),每天都會在電梯的「快線」上行走,只有偶爾感到疲倦的早上或與朋友同行時才會在「慢線」停留,這個習慣一直今已維持了多年。


在電梯上走動還有一個好處,就是潛意識裡在采取着主動而不是被動地站着,有一點點主導的感覺。雖然站在電梯上並非「原地踏步」,但或多或少有一點無所事事的感覺。早上站在電梯上的人群做着各種事情來打發時間:看報,化妝,打電話,打瞌睡,吃早餐等。我看着佷是不慣。唯有趕快逃離現場,爭取時間回公司看報,化妝,打電話,打瞌睡和吃早餐。

另外,走在電梯上還有另一種心理上的優越感,那就是你將先來的電梯乘客迎頭趕上,打破了傳統企業的先來者先上位的意識。對於競爭力顛覆傳統產業秩序的廿十一世紀今天,這種超前趕上的「行為」不失為一種合適的觀念訓練。

知微而見著,舉一而反三。從電梯的遞升到個人事業的步步發展,我都是堅持不停學習(無論是在課室裡還是在職場上,或還是在家中自修自學),為下一個位置準備好。智利老朋友教我:要用拳頭擊破木板,關鍵並不是要瞄準木板中心的位置,而是要瞄準穿過木板後面的地方。當拳頭有能力擊到那個地方上,木板自然而然如願破碎。

再推而廣之,我認為人生亦是需要透過不斷的學習來提昇自己,讓自己對人生有更深刻的體會,可以如此,則人生將會更加有趣。每當想到此,長長的電梯再度浮現眼前。


http://www.123rf.com/photo_18283348_city-business-people-on-escalator-abstract-blur.html


2011年3月2日 - 是你,所樂(selesulu)

2011年2月24日 星期四

四出奔走的現代策士:大前研一

作為專業的企業顧問,必須具備有清晰的頭腦和知微見著的觀察力。大前研一在這些方面已經到了爐火純青的境界,所以才會受到世界上不同國家和城市的委託去進行各種考察,從客觀的數據和事實中去分析,並從中提供給客戶寶貴的建議。他那極具邏輯性的思維,一直都受到各界所關注,而其顧問費和演講費更加是天文數字。

正當可以靠着國家和企業的宏觀策略分析而不愁生意之際,大前研一卻在日本一邊奔走呼籲新世界新科技的來臨已令到往日企業的生存模式不再適用,一邊寫下多本為職場工作者提高競爭力的書,不厭其煩地重複:英語,金融和IT知識,是現今在社會上求生的必要技能。

在擁有世界觀的同時,可以想像大前研一也有着一顆愛國的心,為着自己國家的前途而擔憂。他希望可以藉着書籍和文字的傳播,令日本政府企業和人民醒覺,在這個世界大浪潮中能取得一席之地。這種主張,不禁想起在春秋戰國時代,諸子百家等眾多名士希望以自己之理念,去為國家人民實行變革一樣。

然而,春秋戰國名士們的才幹都未必為祖國所用。大概綜觀多人:商鞅來自衞國,為魏國宰相的家臣,最後在秦國變法成功而被封為商君大良造;名將樂毅本身則來自魏國,但成名於燕國封昌國君,後又因新任燕君忌才而轉而避走趙國被封為望諸君;而幫秦始皇掃平六國的秦相李斯則是楚國人;至於魏國人張儀,初相魏,後事楚,再相秦,然後再死於魏國,顛沛流離。但要數顛沛流離之最(而且還是個教育家),則要數萬世師表孔子。這位來自魯國的儒士,離開故土十三年而不為任何國君所重用,最終授徒三千,開創以往只有貴族才能享受得到的普及教育。大前研一也有類似的傾向:對日本政壇的失望,轉而從教育界出發,希望可以培育出出類拔萃的領導人才。

反觀如今世界大勢,也跟春秋時期的多元化差不多,而接納自己的真知灼見往往是別個國家。例如大前所寫有關日本國民應該努力學習的書,在中國大陸便極之流行熱賣。而香港的外向形經濟環境跟日本有若干相似之處,所以香港的讀者也趨之若鶩。如果他的書被翻譯成英文,我相信印度也會有一大批讀者。

今天的教育家和提倡自己理念的人是有福和幸運的,因為今天我們擁有發達的互聯網。自己的意見可以隨時放上網絡上發表,志同道合者自然而然聚在一起討論。聽者自聽之,而不用千里迢東奔西跑,吃過一碗又一碗閉門羹。我相信智慧總會有被賞識的一日,就算賞識的一方是遠方的一名陌生人。


2011年2月24日 - 是你,所樂(selesulu)

2011年2月15日 星期二

大前研一的經典著作《The Mind of the Strategist》(企業參謀)成書經過

今日上班途中,碰上在工作上曾經協助過我的學生小哥。小哥如今找到新工作,為大型電訊公司的員工。遇見他,又回想起自己初出茅廬時莾撞的樣子。

我是這幾年才大量留意大前研一所著作的一系列有關在職者自我增值(i.e.「力」字系列)的書籍。當然,之前也知道他早已在企業顧問界享負盛名。但直至最近我才發現原來在很久以前,我早已拜讀過他的文章。

在大學課程即將完結,應屆畢業生都忙於應徵找工作。如有志投身於顧問界或投行者,那麼《The Fast Track》便會成為他們的必讀面試秘笈。《The Fast Track》的副題是《The Insider's Guide to Winning Jobs in Management Consulting, Investment Banking & Securities Trading》。顧名思義,這是一本匯集以上行業的行內人的心得,以及他們看重應徵者的表現和質素。而大前研一便在書的開端寫了一段介紹有關企業顧問的文字。

大前研一的成名作《企業參謀》(The Mind of the Strategist)早在他三十歳左右時出版,如今都已成為商界說的經典。我常常在想,一般人到了三十歳時尚未有自己的一套人生策略,更諻論管理策略。大前研一如何在那時便已擁有一套有系統的管理理論,而寫出成名作呢?在他的書《工作力》裡便有提到這個小故事。

原來在大前研一初進入麥肯錫時,有感於自己是理科出身,對經濟概念一無所知,所以決心在公餘和假期,留在公司的資料庫裡,把公司所儲存起來自世界各地的公司報告,在一年間全部看完,更一邊把這些資料整理成筆記。碰巧在某埸合跟日本一家商業雜誌的編輯談起這本筆記。經編輯一看之下,這本筆記便成為《企業參謀》的底稿。從而也造就了一代商業大師的教育之路。




工作力


The Mind of the Strategist 企業參謀


The Fast Track

2011年2月15日 - 是你,所樂(selesulu)

2011年2月9日 星期三

大前研一有關清晨工作的文章《我的工作從早上5點開始》

花了兩天通勤的時間,看完了專業顧問大前研一(Kenichi Ohmae)2007年出版的《研磨商業力》(該書中文版在2010年發行),一氣呵成,痛快。

當中有一篇文章《我的工作從早上5點開始》是大前引述自己的作息習慣,尤其是有關早上時間的運用。此博客從未轉載過任何非原創文章。但看罷此篇後有一股步武此習慣的沖動,是以一字一句把文章抄下,希望與讀者共勉之。

如果看罷覺得欣賞,不妨到坊間買原書一看。在此誠意推介。


從麥肯錫時代起,我一直持續着從早上5點開始工作生活。

我成為早上型的工作者,最主要的理由是克服時差。假設工作的對象在紐約,在美國夏季時間的時候,紐約與東京之間的時差是負13個小時。因此,即使是早上9點,從東京打電話到紐約,當地的時間也已經是前一天的晚上8點了。這個時候,所有人都已經下班了。但是,如果是早上5點,當地的時間就是傍晚4點,如此一來,彼此將能夠充分地討論工作的事情。

此外,克服時差也有另一個意義,那就是恢復我自己的生物鐘。由於我一年出國二十次以上的缘故,生物鐘經常處於被時差打亂的狀態。

為了恢復正常,我自己想出的方法是,不要違反身體的狀態。換言之,不管是幾點鐘,一旦醒來,我就會起床了。

事實上,一生之中,頭腦清晰的時間并不多,難得醒來,卻因為時間還早,繼續悶頭昏睡,真的很可惜。因此,一旦醒來,我就會立刻起床投入工作。雖然睡眠的時間短暫,但是,我在不知不覺之中,習慣了早上4點鐘左右起床的生活節奏。在這個時間起床,似乎是最合乎我的生理狀態。

在早上5點,打開電腦,最先做的是檢視新聞。在RSS
Reader從世界主要的新聞網站與博客所揀選的大約五百則新聞之中,我會判斷、選擇重要的新聞,并且傳送給公司的研究部門。同時,在周末SKY
PerfecTV 757頻道所播放的”本周世界新聞”節目中,我也會提及這些新聞的總結摘要。


雖然是題外話,但哈佛大學等學校似乎仍然花八個月左右的時間,制作案例研討的課程。這樣的課程內容,與現在分析Livedoor(活力門)、村上基金等公司的經營模式是如何地優異等等,并沒有太
大的不同。換言之,在進行案例研討的課程時,如果無法即時地探討當時的案例,這樣的課程內容可以說是完全沒有幫助,也沒有意義。


檢視新聞後,我會先批改Business
Breakthrough(BBT)創業者商學院的學生在夜裡所寄來的課題內容,然後,再處理電子郵件。原則上,我都會全部看過,并且馬上處理。如果在對
方開始工作之前就做出指示,對方就能夠在抵達公司時,立刻投入工作。如此一來,這個人將能夠有效地使用一天的時間。總之,對我而言,重要的是,避免有人因為我的延遲回復而無法工作。


升為上司之後,除了自己之外,也必須思考如何提升部屬的工作效率。雖然這是常識,但是,卻有很多日本的管理者
忽略了這一點。由於工作越往下層,越會擴展開來。因此,居上層者,如果沒有很快地做出判斷,全體的工作效率將無法獲得提升。所以,如何避免讓自己成為團隊
的”瓶頸”,是我最優先思考的事情。


處理電子郵件之後,我會寫作雜誌、書籍的文章,以及校對稿件。

工作到此,總算可以和家人一起共進早餐,并且在9點之前到辦公室上班。

雖然從早上開始,我就全然地投入工作。但是,如果沒有在早上處理好事情,我將無法在白天外出與人見面。


2011年2月8日 星期二

感謝職場,細數點滴

不經不覺,成為上班族已經有一段日子,發覺自己跟初出茅廬時實在有不少的改變。無論是正職還是業餘短工都好,我都從中不自覺地學到不少點滴。一一細數,繞有趣味。

有幸在工程公司上班--它讓我在一個大項目裡擔當一顆小螺絲,更可以一嚐在貨櫃裡當辦公室的滋味。它令我明白到偷懶和無所事事並不會令人成長;更令我明白工程工作並不是我心目中的理想職業。

有幸在高級時裝店上班--它讓我知道世界上有打卡機這一回事。我並沒有在這裡學會推銷技巧(甚至嘗試推銷),卻看見闊太富人無意識地流連,想到有錢有閒但沒有目標,還是挺可憐的。還有,我在這裡還學會了摺衣服(如今卻還是摺得不太好)。

有幸在電訊公司當過接線服務員--它讓我明白到當辦公桌上的電話鈴聲響起,並不一定如同在家跟好友閒聊絮語那般,更多的反而是另一方情緒的失控和爆發。在這裡令我明白到自己的情緒並不一定要被別人所影響。

有幸當過政府的跑腿,在街上蹓躂--它讓我知道政府的品牌還是蠻響亮的,一亮起這幅招牌途人往往都會停下來。還有就是可以向大眾提供質詢服務,總算對社會有一點點回饋。

有幸在速遞公司上班--它讓我在貨倉裡跟三兩個草根同事成了朋友;更讓我首次以英語作日常溝通。它更再一次讓我明白,手板眼見的體力勞動絕非我所期待。

有幸在電話公司當個程式員--它終於讓我知道什麼叫做「揼石仔」;而當自己只有眼前的工作而看不見整個大藍圖的時候,那種低工作滿意度(low job satisfaction)實在不足為外人道。

有幸在美國顧問公司上班--它讓我首次知道什麼是大公司的體制。正因為美式,也因為顧問公司的關係,它讓我明白到什麼是結果導向(Result-oriented)。有些工作並非純粹以時間算工錢,而是不惜一切代價(加班)也要把它做出來。我更加感謝它有系統的人材培訓讓我受用終身。

有幸在澳洲銀行上班--它讓我明白到員工都可以從家庭與工作兩者中取得平衡。它也讓我結交到不少志同道合的好同事,讓我感到工作並不一定是件悶事,有時也可以很有趣。

有幸在另一澳洲銀行上班--它讓我明白什麼是天外有天,人外有人。讓我有機會接觸到管理高層,分享他們的思維和拼搏精神。服務時間雖短,但記憶猶新,依然慶幸。

有幸在跨國銀行上班--它讓我有一份工作可以以廣東話及英語並用,還讓我感受到一個機構是可以如此之大,人材如此之濟濟;再者可以接觸到多國文化,從而形成當年IBM年代所開創的日不落服務模式(Follow the sun model)。以往的加班已經是小巫見大巫,晚上多國的通話會議已經成為家常便飯。這新的工作模式讓我們跟世界有更緊密的聯繫。

一路走來,每到一處總是會帶走一兩個回憶,三兩個教訓。如今回頭一數,學到的事情也還真夠多的。


2011年2月8日 - 是你,所樂(selesulu)

2011年2月7日 星期一

新生代以小搏大的創業精神

老爸在工業掛帥的年代裡辦過實業,曾參與多個行業,頗有企業者精神。物以類聚,他身邊不乏從事不同行業的生意人朋友。再觀外公也有類似的經歷:他曾經在上海做過買賣;後來在香港則辦過米舖等小生意,還在商會擔任過公職,養活過不少工人和家庭。
 

反觀自己和身邊的朋友絕大部分都是受薪階級;亦即受薪於機構內,以替其服務效勞換取酬金。廣東話即所謂「打工仔」(其中當然也有「打工皇帝」);內地則流行稱之為「小資」。根據維基百科(http://zh.wikipedia.org/zh-tw/%E5%B0%8F%E8%B5%84),小資特指「嚮往流行思想生活,追求內心體驗、物質和精神享受的年輕人。小資一般為都市白領」。

兒時上課有作文題目「我的志願」,受平日耳濡目染底下,也由於對其他行業見識認知有限,通常都會嚷着長大了要幹爸媽幹的那一行,鮮有破舊立新天馬行空之志。隨着時代改變,加上世界門戶的日漸開放,子承父業的現象慢慢絕跡。那麼,我們新一代的創業者都往哪裡去呢?

在探索這題材之前的幾個月,我是以處於香港的心態看待此現象。有感香港工商服務業均日趨成熟,遂為集團式經營所壟斷;再加上本地奉行的高地價政策,使創業的機會少之又少。

然而,我所沒有留意的,竟是自己眼光只停留在一方土地上。在互聯網發達的今天,我們所接收的訊息來自世界各地,而資訊傳播的速度及範圍更是無遠弗屆,彈指間我們便可知道世界各地時下流行的玩意。

地緣傳統所擁有的阻力漸漸縮減,世界上的人材則開始在各地遊走,越來越多人有能力移居到適合自己居住的國家(今天我有不少天竺朋友靠自己實力成功移居袋鼠國)。看來創業的着眼點未必需要單單專注在某一城市,反而更應利用無限的虛擬空間,去放眼更大的市場。全球化其中一個現象,就是通過世界平台去感染傳遞時下喜好,反而會令到某一大部分人的口味趨向統一。試想像時下蘋果系列產品,所回應的基本訴求就是每人要擁有自己一套的日用程式,此為之customisation個性化。但大前提是必須購買蘋果風行全世界單一款式的手提電話,以彰顯自己的「與眾不同」。

當然,大機構斷不會放過如此大好機會;但好點子總是留給有創意的人,這一點上天是頗公平的。沒有背景(當然也就沒有包袱)又想要在今天白手興家的人,只怕眼光要放得更廣更遠:競爭並不單只是出現在身旁,而是全世界。同樣地,你面對的市場和顧客並不一定是你的左鄰右舍,幾千萬公里以外操外語的某國人民,或許正等待着你的貼心服務呢。


2011年2月7日 - 是你,所樂(selesulu)

請在理性化世界裡,加入一點人性化和同理心

世界科技日新月異,在世上存活的法則或許有所變更。但我更相信的是:以人為本的基本價值依然存在;而這些價值的地位不但並未有所動搖,反之更加鞏固 
。在一面倒的西方理性化(還是非理性化?)商業活動中,都市人更需要有一種人性化的心靈慰藉。以前以為理所當然的人性如:善良,忠實,勇於承擔,關心等
等,漸漸在商業活動和職場中遞減。以前中西方家庭均強調的家教倫理等基本人性概念和價值觀;到了今天,竟要到書店去尋找心靈罐頭湯去自我補充調劑一番。

在自動化系統化標籤化制度化的年代裡,我們享受着這些制度系統下生產出的各種製成品和舒適。工業革命的成果讓我們覺得這都是理所當然。然而,當相同嚴謹的制度套用到有血有肉,性格不盡相同的人的頭上,
一則眾足未必都能適一覆(one size can't fit
all),令到削足之痛何其慘烈;二則當眾人都適應了一方水土的一元制度,則眾人都變成了一人:一批一模一樣的啤膠公仔,多元特色黯然變成單調的和諧灰色(mono-toned)。

人性是多元,各有特色的。我相信在健康有效率的職場下,不同類型的人材是不能避免而又必須的。作為領導者,則要因材施「領」,以不同方法手腕(我所理解為人性化和靈活化)去誘導下屬爭取目標。這的確是一門不易的學問和藝術啊。


2011年2月7日 - 是你,所樂(selesulu)

2011年1月23日 星期日

孫權:聯劉抗曹的決擇

自己最近在家中不停追看國內在2010的古裝連續劇<三國>。這新的一齣比起1994年的<三國演義>電視劇在故事上有更多的改動,使有些情節則變得頗合情理;而有些則變得無影無踪,改編得聰明與否實乃見仁見智。


章回小說<三國演義>原本就是羅貫中用以維護正統之說,那麼在中國化的社會主義的今日,今人要多誇一點曹操的智謀與時局的分析,也就不足為奇了。
在李宗吾的厚黑學裡有云:劉備夠厚,曹操夠黑,而孫權則半厚半黑;是以三人能兼併群雄而三分天下。雖此屬挖苦諷刺之文,然政界中人不會講些「善意之謊言」,相信也難於領導群眾也。孫權經常在三國裡的劉曹正邪對決中扮演着尶尬的大配角,看着這個獨霸一方的領主,所面對的問題也真是頭大啊!


擺在眼前的問題,就是曹操在官渡之戰之後已漸漸統一北方,形成泰山壓頂之勢。世居江東之孫吳集團雖然有長江天險作屏障,但兵力畢竟跟曹軍相去甚遠。當荊州降曹,曹軍下一步便是要從荆襄進軍,直指江東。面對着強大的敵人,孫吳究竟是戰是和?主降者認為雙方實力懸殊,唯投降可保一方太平,避免生靈塗炭;況且曹操是打着歸漢旗號,名正言順也。主戰者則認為曹操脅持皇帝,詔命早已沒有認受性;而自己地盤地廣糧足,又民心歸向,應該可與曹操一戰,形成拉鋸局面。滿朝文武分作這戰降兩派,治下的分裂在即發生。


孫權的性格可說是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演義中說他少有權謀,三國志中則說他知人善任,但性多疑且暴烈。單就電視劇的劇情討論,孫權就做了漂亮的政治騷來挽回人心,團結部下。


首先,在諸葛亮舌戰群儒之際,讓下屬得到充分的發言,各抒己見,充分諮詢,同時間收到兼聽形象之效。外加諸葛亮顧問加推銷員的硬鎖手法,讓議題得到充分的討論。
討論完加上足夠的時間去考慮後,由內部有聲望的技術專家(大都督周瑜)以理性作分析及總結,以增加說服力。

分工方面,孫權把部份重要任務撥給反對派(張昭),並藉此以感性方式引述上下一心對當前局面的重要性,以謙遜的姿態贏得部下的認同。最後,揮劍斬桌角,用鮮明影像和戲劇性去加強主戰決心和決定的合法性,加深與會者的記憶。
如此一來,大會決定受到一致擁戴,精力可以集中在執行方案上,而非意見分歧及無止境的討論上。


http://p4.img.cctvpic.com/kids/special/a/20090909/images/106405_1252478992632.jpg

2011年1月23日 - 是你,所樂(selesulu)

2011年1月18日 星期二

人生要彰顯的還是那股生命力-說《東京鐵塔:我的母親父親》

電影《東京鐵塔:我的母親父親》是由日本作家中川雅也的自傳式小說改編而成。是藉着講述中川自己的成長路和後來在東京的生活,來引述他敬愛的母親榮子一生的故事。中文題目雖為「我的母親父親」,但我更喜愛它原來的英文副題:《Mom and I, and sometimes Dad》,這可以看見母親在作者心中的地位。

榮子受不了丈夫放浪的行徑,毅然帶着小雅也跟外婆生活。榮子靠着自己的力量,一邊打工一邊把雅也帶大。隨着雅也長大到外面求學,榮子除了承受着經濟的壓力,還要忍受和兒子分離的痛苦。然而,她並沒有在困難時所氣餒;相反,她一心只為着兒子着想而努力,只但求他能夠出人頭地(又有哪一位父母不是這般心思呢?)。雖然雅也也有迷失的時候,但母親為她所做的一切都讓他心存感激。

最後,雅也不辜負榮子期望,在東京生活略有所成,決定把母親接到東京一起住,他們相聚了一段十分愉快的日子。可惜好景不長,榮子癌症復發,雅也就一直陪伴在母親身邊伺候,直至她離世。這種深深的親情,在電影中發揮得淋漓盡致,令人十分感動。

榮子的生命力供給了雅也一切所需,而雅也同樣地亦激發着自己的能力,努力工作來回報母親。我只能說這真是一部感人的故事。



2011年1月18日 - 是你,所樂(selesulu)

2011年1月17日 星期一

人生要彰顯的還是那股生命力-再說《海角七號》

這齣輕鬆愛情小品,是以一個落泊青年歌手(阿嘉  范逸臣飾)在都市尋夢不遂,跑到鄉間恒春去麻木度日為起首。

從兩個外來人,阿嘉和女主角友子(田中千繪飾)的眼中,恒春這個小鎮並無未來可言:年輕的一輩全都跑到大城市去打工,只留下老人和各式各樣的怪人。友子巴不得在樂隊表演的項目完成後立即啟程返回日本;而阿嘉可能想用恒春這個「只留下失敗者」的地方來草草過這一生。

當樂隊漸漸進入磨合期,除了有不同程度的爭拗(和笑料)外,他們發現原來恒春卧虎藏龍,這小地方裡其貌不揚的人,居然會是音樂能手。還有的是,原來每個人心中都背負着不同程度苦澀的過去。然而,他們都很努力愉快地面對目前的生活,去面對將來。這一切,打開了阿嘉封閉的心靈,看見了每個平凡人不平凡的生命力。阿嘉從而也受到鼓勵,好好去做好自己的份內事。

結局是六十年來寄不出的情書終於交到了收件人的手上;情書讓一對異地戀人深深珍惜對方;而最重要,是一個小鄉鎮散發了自己獨有的氣息,為大家送上一場精彩的表演。


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zh/8/85/Cape_No7.jpg

2011年1月17日 - 是你,所樂(selesulu)

2011年1月16日 星期日

人生要彰顯的還是那股生命力-先說《櫻之桃與蒲公英》

最近把一大堆書跟影碟摻在一起看,雖然它們大多已經出版了有些時日,但我還是看得十分感動。

先說《維榮之妻—櫻之桃與蒲公英》:二戰後的日本百廢待興,由淺野忠信所飾演的作家大谷穰治感到世界一片空虛無望,因而整天頹廢度日,欠下一屁股債。妻子佐知(松隆子飾)主動在欠債的小酒館內打工以求還清債務;但大谷變本加厲,更荒唐地跟情婦企圖雙雙自殺。

丈夫自殺不遂,受盡千般委屈艱辛的妻子找到自殺的事發現場,一邊拿着安眠藥一邊自言自語問道:「究竟死是什麼的一回事呢?」正當自戕之意要萌生之時,她抬頭望向天,被青空和樹立的美麗景象所吸引(大谷在自殺昏迷前也同樣看過的景象),於是放棄輕生之念。

片尾大谷為自己的荒唐行徑及外間流言蜚語感到無比痛苦,也覺得自己沒有盡父親和丈夫的責任。而妻子松隆子則以簡單的話回應:「只要我們活着才是最重要。」

我認為這種感悟並不只是基於日本傳統女子要對丈夫忠誠而說;相反,這應該是作為一個普通人,看見了動盪時代無情地吞噬着無數的生命,看大時代的轉變令生活更艱難,繼而發出了來自人類本性的「無論如何我們也要生存下去」的條件反射。

對啊,人類歷史有過不少慘絕人寰的浩劫,最終都會有人存活下來。令他們留下來的,我看是那微小但堅韌,對生命充滿希望的生命之光。


http://www.qk123.com/archives/16461

2011年1月17日 - 是你,所樂(selesulu)

2011年1月15日 星期六

我也來談我的ipad

放假了,心中感覺也就清閒起來,於是便想着各種活動以供自娛(都市人就是這樣,為什麼就是耐不住一刻的閒暇呢?):上戲院看電影,在家看DVD,看書,做運動,約約朋友等等。奈何以上種種大多沒有實現,主要原因歸咎於懶惰。反而最近的新寵,竟是買了不久的ipad。

最近經常把ipad帶在身邊的原因實在有很多。其中之一是自己從來不是蘋果粉絲,所以抱歉,我對蘋果手機系統的操作一無所知。對新鮮事物當然倍加留心把玩,整天在安裝這app安裝那app,最終發覺免費的玩意總是要推銷付費的東東。也許未來廣告和消費和模式就是從這些免費玩意作切入點。

自己是鮮有玩遊戲的,所以過了沒多久,便把日常使用的app大致都確定下來。不久又發現iTune裡的學習資源(podcasts,videos等)蠻豐富的,於是又下載了一大堆教材,直到ipad承受不了而斷續操作失靈才作罷。看着聽着,有些iTuneU裡的入門課程還是不錯的。最來又找到英國年輕名廚的一段四十多分鐘訪問,一看之下竟然是他在幫自己公司剛硏發的食譜app打廣告,於是在帶有被騙的感覺下刪去了這段訪問。如此下載又刪除的事情,不計其數。

雖然外界對ipad的反響不一而足,但其自有屹立市場的價值。首先它可算是手提電腦的輕盈版,在去除真實鍵盤下攜帶性更高,這也許更適合如今都市人的節奏。正如我到小鎮避靜兩星期,想要輕裝上路。正當想看看電子書而又可以上網檢視一下電郵,ipad便從我的電腦和電子書中脫穎而出。

而正因ipad完全使用了iphone的流動系統技術,它少了像開啟電腦時的待機時間,對懶惰的我又想要上網看資料時,我會再次把手伸向ipad。

當然,沒有東西是完美的。ipad首當其衝被批評的,要算是它的重量。用單手拿在手上一段時間還是蠻吃力的(而我在家裡就躺着,直接用肚皮撐着ipad上網)。再加上ipad的螢幕畢竟不是eInk技術,把它拿來長時間看書,眼睛真是會受不了(但又奈何蘋果的平台資源豐富啊);最後則是不能對flash的技援和模擬鍵盤的問題,這兩點都是針對我寫博客的需要。沒有flash的支援,令到這篇文章還是要在我這台白色Fujitsu筆記本上打下(20110123 這個問題已經可以暫時解決,只要在yahoo blog 內選取html模式即可);而在ipad的鏡面屏幕打中文字,感覺就是怪怪的(當然,它的手寫認字技術也是很好的)。

新科技都總會有被淘汰的一天,也許明天便會有令一種更加方便的工具出現,就如CD取代了Walkman一樣。不過我相信,ipad和iphone也許會成為我們這一代人的集體記憶罷。


2011年1月15日 - 是你,所樂(selesulu)

2011年1月14日 星期五

照心記

小貓Belle Belle 自出生以來心臟便有雜音,以前做過檢查但找不出原因,醫生說上一次檢查已經有好幾年,建議如今再檢查一下會比較妥當。所以今天便帶了Belle Belle到獸醫去檢查心臟。

當攜帶箱的門在家裡打開時,Belle Belle 便探頭探腦的在看着,便一搖一擺地慢慢走進去。忽然一回頭那道門已被關上,她用那天真的眼睛在看着我,表情很不解又很不情願似的。但她畢竟是我們眾多貓咪中最乖的一隻,由始至終沒有大吵大鬧,只是靜靜地躺在籠子裡。

檢查過程一切順利,也找不出什麼變化,真是感謝上天!當接近家門時,Belle Belle便已經認出來,興奮地準備動身。籠子的門才剛打開,她便從裡面一躍而出,跟家裡的哥哥妹妹打招呼。

但願可愛的Belle Belle能快活無憂地生活下去,看見她在家裡悠閒地躺卧,心中的煩惱總會隨之一掃而光。



2011年1月15日 - 是你,所樂(selesulu)

2011年1月13日 星期四

忙碌一整年,終於可以放假休息。一口氣把所有假期一次放完,竟足足有五星期之長。

有如此長假,身邊的同事朋友不約而同地問到可有到外地旅遊。綜觀去年出門多,留在家裡少,這此假期除了在丈母家中少聚外,其餘時間均留在家中。看看書,清理一下家中雜物,雖無特別要事,這樣反倒可以洗滌過濾一下心情。

看見家裡多年來買下的書,還有多本原封不同的坐在書架上(或堆一在書架外),有時又忍不住要翻它一翻;寄來的賬單文件一大堆,終於下定決心把它們整理一通。

拿了電子書到代理商去修理,如今卻依賴手上的ipad來看書。慢慢地又下載了一大埋奇怪的app;然後還有podcast,有講康德的,有說論語的,還有批判性思考。

足不出戶,感覺跟世界還沒有完全隔離,反而有更多空間去發現和感受世上的豐盛。

I know that I am blessed.

攤(廣東語,或曰hea。有休息,什麼也不做之意),有時還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