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文章

2011年2月24日 星期四

四出奔走的現代策士:大前研一

作為專業的企業顧問,必須具備有清晰的頭腦和知微見著的觀察力。大前研一在這些方面已經到了爐火純青的境界,所以才會受到世界上不同國家和城市的委託去進行各種考察,從客觀的數據和事實中去分析,並從中提供給客戶寶貴的建議。他那極具邏輯性的思維,一直都受到各界所關注,而其顧問費和演講費更加是天文數字。

正當可以靠着國家和企業的宏觀策略分析而不愁生意之際,大前研一卻在日本一邊奔走呼籲新世界新科技的來臨已令到往日企業的生存模式不再適用,一邊寫下多本為職場工作者提高競爭力的書,不厭其煩地重複:英語,金融和IT知識,是現今在社會上求生的必要技能。

在擁有世界觀的同時,可以想像大前研一也有着一顆愛國的心,為着自己國家的前途而擔憂。他希望可以藉着書籍和文字的傳播,令日本政府企業和人民醒覺,在這個世界大浪潮中能取得一席之地。這種主張,不禁想起在春秋戰國時代,諸子百家等眾多名士希望以自己之理念,去為國家人民實行變革一樣。

然而,春秋戰國名士們的才幹都未必為祖國所用。大概綜觀多人:商鞅來自衞國,為魏國宰相的家臣,最後在秦國變法成功而被封為商君大良造;名將樂毅本身則來自魏國,但成名於燕國封昌國君,後又因新任燕君忌才而轉而避走趙國被封為望諸君;而幫秦始皇掃平六國的秦相李斯則是楚國人;至於魏國人張儀,初相魏,後事楚,再相秦,然後再死於魏國,顛沛流離。但要數顛沛流離之最(而且還是個教育家),則要數萬世師表孔子。這位來自魯國的儒士,離開故土十三年而不為任何國君所重用,最終授徒三千,開創以往只有貴族才能享受得到的普及教育。大前研一也有類似的傾向:對日本政壇的失望,轉而從教育界出發,希望可以培育出出類拔萃的領導人才。

反觀如今世界大勢,也跟春秋時期的多元化差不多,而接納自己的真知灼見往往是別個國家。例如大前所寫有關日本國民應該努力學習的書,在中國大陸便極之流行熱賣。而香港的外向形經濟環境跟日本有若干相似之處,所以香港的讀者也趨之若鶩。如果他的書被翻譯成英文,我相信印度也會有一大批讀者。

今天的教育家和提倡自己理念的人是有福和幸運的,因為今天我們擁有發達的互聯網。自己的意見可以隨時放上網絡上發表,志同道合者自然而然聚在一起討論。聽者自聽之,而不用千里迢東奔西跑,吃過一碗又一碗閉門羹。我相信智慧總會有被賞識的一日,就算賞識的一方是遠方的一名陌生人。


2011年2月24日 - 是你,所樂(selesulu)

2011年2月15日 星期二

大前研一的經典著作《The Mind of the Strategist》(企業參謀)成書經過

今日上班途中,碰上在工作上曾經協助過我的學生小哥。小哥如今找到新工作,為大型電訊公司的員工。遇見他,又回想起自己初出茅廬時莾撞的樣子。

我是這幾年才大量留意大前研一所著作的一系列有關在職者自我增值(i.e.「力」字系列)的書籍。當然,之前也知道他早已在企業顧問界享負盛名。但直至最近我才發現原來在很久以前,我早已拜讀過他的文章。

在大學課程即將完結,應屆畢業生都忙於應徵找工作。如有志投身於顧問界或投行者,那麼《The Fast Track》便會成為他們的必讀面試秘笈。《The Fast Track》的副題是《The Insider's Guide to Winning Jobs in Management Consulting, Investment Banking & Securities Trading》。顧名思義,這是一本匯集以上行業的行內人的心得,以及他們看重應徵者的表現和質素。而大前研一便在書的開端寫了一段介紹有關企業顧問的文字。

大前研一的成名作《企業參謀》(The Mind of the Strategist)早在他三十歳左右時出版,如今都已成為商界說的經典。我常常在想,一般人到了三十歳時尚未有自己的一套人生策略,更諻論管理策略。大前研一如何在那時便已擁有一套有系統的管理理論,而寫出成名作呢?在他的書《工作力》裡便有提到這個小故事。

原來在大前研一初進入麥肯錫時,有感於自己是理科出身,對經濟概念一無所知,所以決心在公餘和假期,留在公司的資料庫裡,把公司所儲存起來自世界各地的公司報告,在一年間全部看完,更一邊把這些資料整理成筆記。碰巧在某埸合跟日本一家商業雜誌的編輯談起這本筆記。經編輯一看之下,這本筆記便成為《企業參謀》的底稿。從而也造就了一代商業大師的教育之路。




工作力


The Mind of the Strategist 企業參謀


The Fast Track

2011年2月15日 - 是你,所樂(selesulu)

2011年2月9日 星期三

大前研一有關清晨工作的文章《我的工作從早上5點開始》

花了兩天通勤的時間,看完了專業顧問大前研一(Kenichi Ohmae)2007年出版的《研磨商業力》(該書中文版在2010年發行),一氣呵成,痛快。

當中有一篇文章《我的工作從早上5點開始》是大前引述自己的作息習慣,尤其是有關早上時間的運用。此博客從未轉載過任何非原創文章。但看罷此篇後有一股步武此習慣的沖動,是以一字一句把文章抄下,希望與讀者共勉之。

如果看罷覺得欣賞,不妨到坊間買原書一看。在此誠意推介。


從麥肯錫時代起,我一直持續着從早上5點開始工作生活。

我成為早上型的工作者,最主要的理由是克服時差。假設工作的對象在紐約,在美國夏季時間的時候,紐約與東京之間的時差是負13個小時。因此,即使是早上9點,從東京打電話到紐約,當地的時間也已經是前一天的晚上8點了。這個時候,所有人都已經下班了。但是,如果是早上5點,當地的時間就是傍晚4點,如此一來,彼此將能夠充分地討論工作的事情。

此外,克服時差也有另一個意義,那就是恢復我自己的生物鐘。由於我一年出國二十次以上的缘故,生物鐘經常處於被時差打亂的狀態。

為了恢復正常,我自己想出的方法是,不要違反身體的狀態。換言之,不管是幾點鐘,一旦醒來,我就會起床了。

事實上,一生之中,頭腦清晰的時間并不多,難得醒來,卻因為時間還早,繼續悶頭昏睡,真的很可惜。因此,一旦醒來,我就會立刻起床投入工作。雖然睡眠的時間短暫,但是,我在不知不覺之中,習慣了早上4點鐘左右起床的生活節奏。在這個時間起床,似乎是最合乎我的生理狀態。

在早上5點,打開電腦,最先做的是檢視新聞。在RSS
Reader從世界主要的新聞網站與博客所揀選的大約五百則新聞之中,我會判斷、選擇重要的新聞,并且傳送給公司的研究部門。同時,在周末SKY
PerfecTV 757頻道所播放的”本周世界新聞”節目中,我也會提及這些新聞的總結摘要。


雖然是題外話,但哈佛大學等學校似乎仍然花八個月左右的時間,制作案例研討的課程。這樣的課程內容,與現在分析Livedoor(活力門)、村上基金等公司的經營模式是如何地優異等等,并沒有太
大的不同。換言之,在進行案例研討的課程時,如果無法即時地探討當時的案例,這樣的課程內容可以說是完全沒有幫助,也沒有意義。


檢視新聞後,我會先批改Business
Breakthrough(BBT)創業者商學院的學生在夜裡所寄來的課題內容,然後,再處理電子郵件。原則上,我都會全部看過,并且馬上處理。如果在對
方開始工作之前就做出指示,對方就能夠在抵達公司時,立刻投入工作。如此一來,這個人將能夠有效地使用一天的時間。總之,對我而言,重要的是,避免有人因為我的延遲回復而無法工作。


升為上司之後,除了自己之外,也必須思考如何提升部屬的工作效率。雖然這是常識,但是,卻有很多日本的管理者
忽略了這一點。由於工作越往下層,越會擴展開來。因此,居上層者,如果沒有很快地做出判斷,全體的工作效率將無法獲得提升。所以,如何避免讓自己成為團隊
的”瓶頸”,是我最優先思考的事情。


處理電子郵件之後,我會寫作雜誌、書籍的文章,以及校對稿件。

工作到此,總算可以和家人一起共進早餐,并且在9點之前到辦公室上班。

雖然從早上開始,我就全然地投入工作。但是,如果沒有在早上處理好事情,我將無法在白天外出與人見面。


2011年2月8日 星期二

感謝職場,細數點滴

不經不覺,成為上班族已經有一段日子,發覺自己跟初出茅廬時實在有不少的改變。無論是正職還是業餘短工都好,我都從中不自覺地學到不少點滴。一一細數,繞有趣味。

有幸在工程公司上班--它讓我在一個大項目裡擔當一顆小螺絲,更可以一嚐在貨櫃裡當辦公室的滋味。它令我明白到偷懶和無所事事並不會令人成長;更令我明白工程工作並不是我心目中的理想職業。

有幸在高級時裝店上班--它讓我知道世界上有打卡機這一回事。我並沒有在這裡學會推銷技巧(甚至嘗試推銷),卻看見闊太富人無意識地流連,想到有錢有閒但沒有目標,還是挺可憐的。還有,我在這裡還學會了摺衣服(如今卻還是摺得不太好)。

有幸在電訊公司當過接線服務員--它讓我明白到當辦公桌上的電話鈴聲響起,並不一定如同在家跟好友閒聊絮語那般,更多的反而是另一方情緒的失控和爆發。在這裡令我明白到自己的情緒並不一定要被別人所影響。

有幸當過政府的跑腿,在街上蹓躂--它讓我知道政府的品牌還是蠻響亮的,一亮起這幅招牌途人往往都會停下來。還有就是可以向大眾提供質詢服務,總算對社會有一點點回饋。

有幸在速遞公司上班--它讓我在貨倉裡跟三兩個草根同事成了朋友;更讓我首次以英語作日常溝通。它更再一次讓我明白,手板眼見的體力勞動絕非我所期待。

有幸在電話公司當個程式員--它終於讓我知道什麼叫做「揼石仔」;而當自己只有眼前的工作而看不見整個大藍圖的時候,那種低工作滿意度(low job satisfaction)實在不足為外人道。

有幸在美國顧問公司上班--它讓我首次知道什麼是大公司的體制。正因為美式,也因為顧問公司的關係,它讓我明白到什麼是結果導向(Result-oriented)。有些工作並非純粹以時間算工錢,而是不惜一切代價(加班)也要把它做出來。我更加感謝它有系統的人材培訓讓我受用終身。

有幸在澳洲銀行上班--它讓我明白到員工都可以從家庭與工作兩者中取得平衡。它也讓我結交到不少志同道合的好同事,讓我感到工作並不一定是件悶事,有時也可以很有趣。

有幸在另一澳洲銀行上班--它讓我明白什麼是天外有天,人外有人。讓我有機會接觸到管理高層,分享他們的思維和拼搏精神。服務時間雖短,但記憶猶新,依然慶幸。

有幸在跨國銀行上班--它讓我有一份工作可以以廣東話及英語並用,還讓我感受到一個機構是可以如此之大,人材如此之濟濟;再者可以接觸到多國文化,從而形成當年IBM年代所開創的日不落服務模式(Follow the sun model)。以往的加班已經是小巫見大巫,晚上多國的通話會議已經成為家常便飯。這新的工作模式讓我們跟世界有更緊密的聯繫。

一路走來,每到一處總是會帶走一兩個回憶,三兩個教訓。如今回頭一數,學到的事情也還真夠多的。


2011年2月8日 - 是你,所樂(selesulu)

2011年2月7日 星期一

新生代以小搏大的創業精神

老爸在工業掛帥的年代裡辦過實業,曾參與多個行業,頗有企業者精神。物以類聚,他身邊不乏從事不同行業的生意人朋友。再觀外公也有類似的經歷:他曾經在上海做過買賣;後來在香港則辦過米舖等小生意,還在商會擔任過公職,養活過不少工人和家庭。
 

反觀自己和身邊的朋友絕大部分都是受薪階級;亦即受薪於機構內,以替其服務效勞換取酬金。廣東話即所謂「打工仔」(其中當然也有「打工皇帝」);內地則流行稱之為「小資」。根據維基百科(http://zh.wikipedia.org/zh-tw/%E5%B0%8F%E8%B5%84),小資特指「嚮往流行思想生活,追求內心體驗、物質和精神享受的年輕人。小資一般為都市白領」。

兒時上課有作文題目「我的志願」,受平日耳濡目染底下,也由於對其他行業見識認知有限,通常都會嚷着長大了要幹爸媽幹的那一行,鮮有破舊立新天馬行空之志。隨着時代改變,加上世界門戶的日漸開放,子承父業的現象慢慢絕跡。那麼,我們新一代的創業者都往哪裡去呢?

在探索這題材之前的幾個月,我是以處於香港的心態看待此現象。有感香港工商服務業均日趨成熟,遂為集團式經營所壟斷;再加上本地奉行的高地價政策,使創業的機會少之又少。

然而,我所沒有留意的,竟是自己眼光只停留在一方土地上。在互聯網發達的今天,我們所接收的訊息來自世界各地,而資訊傳播的速度及範圍更是無遠弗屆,彈指間我們便可知道世界各地時下流行的玩意。

地緣傳統所擁有的阻力漸漸縮減,世界上的人材則開始在各地遊走,越來越多人有能力移居到適合自己居住的國家(今天我有不少天竺朋友靠自己實力成功移居袋鼠國)。看來創業的着眼點未必需要單單專注在某一城市,反而更應利用無限的虛擬空間,去放眼更大的市場。全球化其中一個現象,就是通過世界平台去感染傳遞時下喜好,反而會令到某一大部分人的口味趨向統一。試想像時下蘋果系列產品,所回應的基本訴求就是每人要擁有自己一套的日用程式,此為之customisation個性化。但大前提是必須購買蘋果風行全世界單一款式的手提電話,以彰顯自己的「與眾不同」。

當然,大機構斷不會放過如此大好機會;但好點子總是留給有創意的人,這一點上天是頗公平的。沒有背景(當然也就沒有包袱)又想要在今天白手興家的人,只怕眼光要放得更廣更遠:競爭並不單只是出現在身旁,而是全世界。同樣地,你面對的市場和顧客並不一定是你的左鄰右舍,幾千萬公里以外操外語的某國人民,或許正等待着你的貼心服務呢。


2011年2月7日 - 是你,所樂(selesulu)

請在理性化世界裡,加入一點人性化和同理心

世界科技日新月異,在世上存活的法則或許有所變更。但我更相信的是:以人為本的基本價值依然存在;而這些價值的地位不但並未有所動搖,反之更加鞏固 
。在一面倒的西方理性化(還是非理性化?)商業活動中,都市人更需要有一種人性化的心靈慰藉。以前以為理所當然的人性如:善良,忠實,勇於承擔,關心等
等,漸漸在商業活動和職場中遞減。以前中西方家庭均強調的家教倫理等基本人性概念和價值觀;到了今天,竟要到書店去尋找心靈罐頭湯去自我補充調劑一番。

在自動化系統化標籤化制度化的年代裡,我們享受着這些制度系統下生產出的各種製成品和舒適。工業革命的成果讓我們覺得這都是理所當然。然而,當相同嚴謹的制度套用到有血有肉,性格不盡相同的人的頭上,
一則眾足未必都能適一覆(one size can't fit
all),令到削足之痛何其慘烈;二則當眾人都適應了一方水土的一元制度,則眾人都變成了一人:一批一模一樣的啤膠公仔,多元特色黯然變成單調的和諧灰色(mono-toned)。

人性是多元,各有特色的。我相信在健康有效率的職場下,不同類型的人材是不能避免而又必須的。作為領導者,則要因材施「領」,以不同方法手腕(我所理解為人性化和靈活化)去誘導下屬爭取目標。這的確是一門不易的學問和藝術啊。


2011年2月7日 - 是你,所樂(selesul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