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文章

2011年9月25日 星期日

搬屋與身外物

搬屋了。

雖然房子的面積沒有變大而且通勤的時間也長了,但居住環境更美,更開揚。所以,這段時間一直忙於封箱和拆箱的工夫,除了忙得不亦樂乎,久未運動的腰骨也被弄得酸痛了。在整理東西之際,然後看着身邊的東西,一個念頭閃過:哪裡來這麼多的東西?

屈指一算,我應該有搬過十來次家的經歷吧?曾經有一段時間(大概十年前左右),我們經常搬房子。那時一來是因為沒有房子(也沒有貸款)的負擔,哪裡租金便宜交通方便便搬到哪;二來一窮二白,身邊就只有兩行李箱的衣服外加幾箱書和一些家電,並沒有太多身外之物,搬家也只不過是舉手之勞,毫無難度可言。對於租住的地方,歸屬感稍有欠奉,權當夜間棲息之地已矣。

直到擁有自己的房子後,大概也就被那副(建在空中的)土地釘住了。而每個月在銀行戶口裡,總會有一筆固定的支出來支付擁有這房子的權利。「家」這個概念,漸漸因為住在這所房子裡而確立下來。慢慢地,就像我的貓咪寶寶到處撒尿一樣,我們也利用家中裝飾的物品來反應自己的意志和性格,以證明自己在這個空間的存在,彰顯佔有這地方的合法性。

消費和購置,在剛開始時是一種手段來建構自己的家。慢慢地,行為演變成習慣,東西則一點一滴在家中累積。就好像人生的經歷一樣,好像只能增多而不能減少。跟這些東西朝夕相對,熟悉起來,這家也就成為名符其實的Comfort Zone,給予我們最大的安全感。這種累積一般不甚會被整理,更諻論清理。除非是因為外來因素,例如搬屋。

搬屋這個過程,令我們不情願地直接認清和核實自己所擁有的全部實體家當;也發掘出那些似曾相識,但只有一面之緣然後便埋沒在家中某角落的物品(也許就是那些可有可無的東西)。當我看到那些書籍,衣服,廚具家具清潔用品,究竟人的一生需要擁有多少東西才可以過生活?在世上流連短短幾十年中,又被我們消費耗用幾多資源呢?有多少東西,只是純為了自己的方便而存在的?這一大堆東西一直跟着我到處跑,我的存在,彷彿膨脹成一個小型的物質國度;在每次搬家時,總會大喊着不要放棄它們,又因為它們自己不會走路,我只好僱用搬運工人,把它們一一搬過去。

正當我有這一種想法的時候,剛巧給我找到一個有關Minimalist的博客(作者是住在美國三藩市的Leo Babauta):www.mnmlist.com。什麼是Minimalist?網上的中譯是:最近限度的消費者。而我的理解,也就是要過簡約生活的人。這個博客在這個繁囂的世界中,不斷提倡我們應該將生活的注意力集中在自己和家庭上,而不應為身邊的各種物質誘惑而去奔波費時。

回頭看着一大堆舊東西,我就知道我是捨不得扔掉,捨不得放棄。我硬把人生某段記憶灌輸到死物中,那怕是一雙鞋一支筆,它們也就活過來。然後它們躲在家中一角,希望有一天再看見它們時,能夠勾起那一段記憶。對,它們是有生命的:它們的生命就是從我的生命和記憶中抽取出來。使那虛無飄渺的記憶換來一件實物,讓我去憑弔 
,去記念。

看着那狹小的空間,我忍着痛,默默跟這些身外物說再見;並懷着希望,等待和迎接新的身外物到來。

這就是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