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文章

2011年10月30日 星期日

我的閱讀故事

閱讀是一件快樂的事。今天特發奇想,回首自己一直以來閱讀的點滴,別有一番趣味。

因乘着香港九年免費教育之便,各科常識都隨便讀了一通,其間生吞活剝不求甚解。然而,在芸芸學科當中,我對中文頗有興趣。國中時一邊聽着國文老師在介紹着新文章,大話西遊天南地北口沬橫飛地說過不停;作為學生的我則享受着騁馳在這無限的幻想空間之中。那個年紀,我還把不少《衞斯理》的科幻小說啃下,同時也啃下了倪匡那渾然天成的文筆。有位同學對《衞斯理》發燒非常,買下了他很多的書(對初中生來說,那已經是很奢侈的事了),我則努力來回奔走於這位同學的上課桌和公共圖書館,去借閱我的免費科幻故事。


及後高中選擇理科,從此在學業以及日後的事業上便開始埋首於理性計算的領域;而文史哲等則束之高閣,處事手法亦不由得偏重於分析。


高中移民紐西蘭,正值當地的學期末。經過校方面試後,決定在來年初才正式入學。我從而在入學之前有三個月左右在家的自修期。紐西蘭人潔地靈,崇尚自然,而地方也就頗為荒蕪。在人生路不熟的日子裡,親人和書本就是我最重要的伙伴。


那時的我胸中頗有堅持,矢志不敢和不甘荒廢學業與人生。於是每天早起跑步運動,然後按自己興趣自修。在不用催促之下,我竟然拿起那本著名的英語文法作業從頭温習(我最愛這本書的外觀簡潔而美觀:深藍色的封面配上那幾個醒目的英文字:《English Grammar In Use》。而內容則由淺入深,是一本難得的英語教科書)。


另外一項別開生面的自修,就是把一些唐詩抄起來,在跑步時背誦於心。那時頗能在唐詩裡東拼西湊,勉強湊合幾首詩歌來消閒解悶。


那麼數學物理化學等學科呢?忘記了,好像沒有太大興趣去翻看。後來發現當地學習的程度還算入門級別,自忖自己的成績還可以應付。


我又趁着有時間,將《紅樓夢》似懂非懂的翻閱了兩次。懵懂少年始略識得愁滋味,也方曉得世界之大雜事之多人事之複雜。


說起紅樓,也順便提起閱讀其餘三本古典名著的事:《西遊記》是我看的第一本章回小說,那時只為心中打賭要跟鄰校的朋友一樣,在同一個假期裡將《西遊記》看完。看着的當兒真的是大話西遊,天馬行空什麼牛皮也吹了出來;那時的感覺就好像兒時看的日本超人卡通片一樣:每一回都是打怪獸,而怪獸好像永遠也打不完。至於《水滸傳》則是在中學受傷進醫院期間時看的,其行文之間豪氣干雲,讀後令人熱血沸騰。又因為裡面人物眾多(不像西遊記裡只關心唐僧一行人,支綫比較單純),所以不少人物一直在每回中過場,他們也在一回與一回中輪流擔任主角,擁有自己的舞台;單這點也就頗像《三國演義》的手法。至於《三國》,我的一位好朋友早在初中時就已經看得津津有味,可我自己卻一直沒有信心和耐心把它看完。我曾經嘗試翻開首頁,但卻看見劇情一直圍繞在十常侍那裡,繞來繞去都蹺不出來,令我掩卷嘆息。真正開始讀羅貫中的《三國演義》應該是在十年前左右,那時已經離開校園。在此之前我看過了其他講述三國的書,例如馮兩努的《三國啟示錄》系列,大概知曉三國裡的情節,而電腦遊戲中也玩了不少,那時會想:日本人怎麼這樣喜歡拿三國故事來做文章呢?原來這書裡面充滿着計謀,環環相扣。而每個角色,無論是忠是奸(而現實中實在難以分得清忠奸也)均發揮着無比的獨特魅力。在東漢末年三國鼎立之前,群雄割據,劉備流離失所,變數極大,每個地盤的領袖都要費煞思量為自己謀求一條活路;就是在三國鼎立之後,各佔其天時地利,難分高下也(至少在小說裡如是)。而最近陳某所畫的《火鳯燎原》漫畫,也是在傳統的三國故事的空隙中,找到另類的想像空間。畢竟這些都是虛構的故事,舊瓶裝新酒也蠻有意思。


在進入大學後,除了必要的幾科外,時間多花在玩樂之中;閒時則遊玩於小說故事裡。曾經試過在一個暑假裡將金庸的武俠小說都大概看過一遍,只剩下《天龍八部》和《鹿鼎記》那兩本大手筆慢慢欣賞。看過原著後,在玩電腦遊戲和看連續劇時也就更加投入,也會跟心目中的理想情來品評一番。在後來的日子裡,我也陸續重温這些經典故事。這段日子要感激的是,在大學一年級裡給我們上了一課真正的通識課程General Studies,這一門課基本上是沒有教程的,而是根據當日被邀出席嘉賓所講的題目說了算。裡面的題材五花八門:有講述什麼導致恐龍絕種;波里尼西亞人是怎樣橫渡太平洋的;現代的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的比較,等等。就是這一門課幫我打了對一些時事常識的根基。到現在看到相關的資訊時,有時會勾起興趣,親自去翻查有關資料和書籍。


初入職場時,因為當時收入不多及經常搬屋的關係,我常常光顧唐人街的圖書館,裡面都有不少中文書籍。基本上就是他有什麼我便看什麼,而它收藏的中文書來源廣泛,我便是在那時開始看台灣的侯文詠,繼而又看吳淡如吳若權等的著作。當年閱讀的書很雜,當中比較有印象的是張健波的金庸與報業,張健波曾經是明報的總編輯,他將自己的博士論文編輯成為單行本,講述查良鏞怎麼一步一步建立明報,張還對當時的報業作了不少研究,也提出一些自己的見解,讀着頗有趣味。


後來隨着電子手帳(PDA)的興起,我也試過在Palm上閱讀了不少書籍。但就如很多評論說,背光的螢幕令眼睛容易疲倦。近年間終於推出了eInk電子墨水的電子書。這種技術耗電量低,而且畫面舒適,十分適合長時間閱讀(我自己就買了一個國內頗出眾的閱讀器Onyx Boox)。雖然坊間有多個品牌,但最終還是阿馬遜書店(amazon.com)的銷售渠道和產品的低定價令到eInk電子閱讀器大行其道。這情況就如蘋果的iPhone系列和其消費平台AppStore一樣。如今蘋果更推出了平板電腦iPad(現在我大部分時間都是利用iPad來寫這個博客的),在電腦產品市場上挑起了新的競爭。平板電腦在其可攜帶性和靈活性都滿足了今日都市人隨時隨地辦事的需求。但背光螢幕只適合一般電腦上的操作,用它來長期閱讀實在是蠻累人的。


偶爾在外地工幹,尤其是在英國,我例必會買些英文書回家。皆因在英國訂購阿馬遜的書本是免運費的。而在文化氣息濃厚的英國小鎮,如牛津等,還會碰到很多小書店,以每本兩英鎊的價格售賣書本,十分便宜化算。


如今在香港,逛書展也成為我一年一度的例行活動。多少我總會在書展買些書回家,但主要還是趁趁熱鬧而已。在香港的日子,也乘着簡體字書的流通,也買了不少簡體版的著作。當中看得比較多的作者有:梁文道,易中天,大前研一等。


除了看紙本書外,間中也摻着電子書來看。山莊岡八那十三大本《德川家康》便是透過電子書看完的。現在尚且對兩種閱讀方式均各有喜愛。


總括來說,我的閱讀經驗是蠻隨機即興的,而當你找到一本好書後,你會把那個作者其他的書都找出來:迫不及待地消化他全部的理念;或是一本又一本的,慢慢跟作者打交道。不經不覺,文史哲成了我閱讀天地裡的好一塊領土。

2011年10月25日 星期二

回首辛亥革命:香港的角色

適逢今年辛亥革命一百週年,這個紀念對大陸和台灣兩方面來說,也全屬政治正確,各自表述自己如何承繼了孫中山的共和道統,作政治上的宣傳。是以在兩岸各地的坊間傳媒,如雨後春筍般出版了各種有關辛亥革命和孫中山事蹟的書刊及電視電影的製作,去解讀他們的理念。

從來遠古歷史對錯少有爭拗,大抵功過的論調早已理順一致;然而近代史卻難以評價,皆因部分參與當日之事的人尚在人世,難以過早蓋棺定論。另外,在改朝換代之際,現政權對前朝的評價難免有所偏頗。我們需要在一面之辭以外另覓聲音。在此情況下,香港正好填補了這一片空白:香港教育研究等水準在世上界首屈一指,少有造假之情況,學術上的觀點往往比較客觀,論調需要證據來支持;同時間香港位於兩岸三地中間,對於偏激言論頗能處之泰然。

當看到有關對革命的研究後,才知道原來香港對革命有着不可替代的貢獻。而這些貢獻是多方面的,包括:現代政治理念思潮的傳播,西方科學技術的教育,大量對革命的經濟援助,透過殖民地之便而偷運軍火及策劃起義等等,這些都對着革命的成功起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以上的種種功能,也許和香港的背景有着千絲萬縷的關係。首先香港早在清末鴉片戰爭後割讓給英國;住在殖民地的國人對喪權辱國之聲猶言在耳,對清政府不能夠保衛疆土十分痛心,屢屢不敢忙卻。(這跟近五十年香港人偏向經濟活動有所不同,當然當時也是時勢所趨)。

其次,英國在接收到香港以後,將它發展為合適的貿易港,以達到其通商之目的。其間英國人要借助本地勞動力去建設,華人從中學習到不少西方技術。西方的宗教思想和一系列新概念不斷傳入,這對於本地的有識之士對前景茫無頭緒,不知如何救國之際,這些都具備了充足的參考作用。

在地理上,香港位處中國南部邊緣,距離首都遙遠;再加上當時香港主權不受中國管制,在策劃政治活動和運輸裝備等事情上更加方便。

香港鄰近的廣東四邑歷代為貧困之地,不適耕種。當地人多遠赴他鄉謀生。往東南亞美國澳洲者不計其數。當中有成大業者衣錦還鄉,將大量財富以及外地風俗帶回國內。(孫中山一家就是遠赴檀香山謀生,因此才會幼年有機會學習英語以至接觸基督教,這些幼年的舶來事物,對其一生有深遠的影響。)這一批新的四邑「海歸派」在回國後看到諸事因循守舊不順眼,唯一能夠讓他們如魚得水活躍交流思想的地方,可要算上香港了。

當年身處香港的國人,有不少是以香港為國家邊緣的一方彈丸之地,希望盡其力量,去影響附近省份(如兩廣)燃點革命之火,從而將大氣候吹進全國,去解救一個不能透過舊有的帝國制度革新的遼闊地域。所以當年香港這城市並未以尊貴優越自居,反之與其彼鄰互通有無。比起今日劃清界線,你是某中央直轄市,我是當紅經濟特區,各為其主,大有分別。

近十多廿年,香港充分擔當了跳板的角色,是一個通往他方的中途站:避禍戰亂的國人,越南船民等等,都是在轉往歐美國家或移民他鄉之前的暫居地。其實,香港的活力是在於其多變靈活,流動性強。它的功能絕不僅限於今日所重視的經濟因素;而是能夠醖釀一個更大的願景,一個令整個民族飛躍的願景。所以與其說孫中山是個吹牛大王,煽動家;不如說他擁有一個偉大的夢想,是一個夢想家。而香港則恰恰幫助他實現了這個夢(就算不是成功建設共和制度,至少是實現了推翻滿清的夢)。

這,就是香港與別不同之處,這是它的基因,是上百年以來的因緣際會下所醖釀出來的獨特土壤。

2011年10月13日 星期四

大江東去浪淘盡--司徒華

剛剛將司徒華的回憶錄《大江東去》翻完,看見他成就了豐盛而不平凡的一生,感觸良多。見證了他在香港地區近幾十年間,所留下過的足印。

目下最流行是阿桑奇的「維基解密」(wikileaks.org),看有哪些機密是普羅大眾所不知道的。有不少好此道者便專注於尋找司徒華爆出了什麼驚人的內幕消息,如:他跟中共是什麼樣的關係?又是何時和中共閙翻的?他的羅曼史又是怎樣的?我想,司徒華只想除去媒體對他的修改,以自己的意向去記錄他覺得最值得記念的事情,讓回憶中的點滴留下來;以呈現一幅立體,更人性化的司徒華在大家眼前。

司徒華在回憶錄中讚揚各兄弟姊妹的性格和才能,反觀他則是同輩中資質最平庸的一個,竟然曾經不能回應父親有關自己的志願而遺憾不已。然而,當走到人生盡頭之時,回首一看,他在香港社運和教育方面的成就斐然:包括成立了教協,民主黨和支聯會;在教學方面,更是桃李滿門。在當時香港缺乏正規教育的環境下,作出了傳道授業解惑,為人師表應當的義務。這方方面面的成就並非單單是靠資質便可一揮而蹴,當中包含了司徒華的一些性格特質,很值得我們學習。


謙卑

平日待人接物當中,司徒華處處表現出謙謙君子的風範。在領導各種活動和團體下,表現出謙和謙卑的態度,對整合團隊和平伏隊員之間的磨擦起到正面的作用。手中擁有權力而鮮帶有攻擊性或專橫跋扈,是非常難得的。我想,這是有賴於他平日以關心國是的知識份子自居有關。年輕時所接觸的共青團團隊裡的各種風波,更令他深有體會。謙卑態度予人一種信賴,一種正面的承擔力。


細心

在他的回憶錄中又提到舉辦遊行示威的各種細節。這些行動除了帶有強烈的申訴色彩和情感外,原來背後還需要細心的籌備和經營,事前的準備和事後的檢討。比方說要準備流程,遊行路線,有關工具,遇到阻撓時有什麼的後備方案可用,等等。這一番細心,一番準備,絕對是不為人所道,但又是有關活動致勝的必要條件。司徒華便是在後面這樣默默耕耘。至於他對從政和辦團體的各種見解:如從政人士自己應當大一份正職;而社團亦應該財政自我獨立,皆因財政獨立才不會遭其他人士或黨派所滲透。而在營運教協裡,他又有一番業務上的見解,以透過不同類型的業務範疇去賺取收入以外,更能定期接觸到會員。我想他這一份細心,若不從政也將會是一位有見地的良心商人。


堅持

司徒華一生為着社運和教育的發展作奉獻:他透過教協為教育人員謀福利;而在不同的政治活動中則為香港民主運動發聲。經常帶領一派人數有限的精英團隊,有時甚至是一己之身,去對抗一整個既得利益集團,一個強國或是一副政治機器。說起來容易,我自己想深一層都不免汗顏卻步。如果背後沒有一份信念和堅持,實在無以為繼。要說他是因為宗教信仰的支持,實在有點兒說不過去,原因是他愛屋及烏為某知己而受洗的,所以此說有一點兒勉強。反觀他年少時,親眼目睹國人在自家土地下受到別國欺凌慘死,這更加激發了司徒華的愛國思想。這種為國效命為民請命的思想在當時更加比比皆是。當這些信念在他體內醖釀,認為是對的便會去做,這更有可能支撐他一生為民請命,終身不渝。


謙卑、細心、堅持的特質,是否從事老師時所練就的,還是幼年在兄弟姊妹中便培養出來?而以上種種質素,都令到司徒華更具有號召力,讓當時的大眾跟他走在同一條戰線上,去追求某一個理想。反觀今日,有不少群眾對於透過較平和的手段去爭取民主已經嗤之以鼻,反而認為偏激的肢體行動更能發洩心中的不滿,令政府讓步。以政治對政治下的談判框框,激進爭取真的能達到預期效果嗎?究竟是否今日的政治環境已經有所變化,昨日的政治舉措已經不合時宜;究竟是政客迎合造就人民需要,還是人民讓某條路線的政治人物出頭?

小說家金庸在評論自己的著名小說《天龍八部》時,曾經說過這是一部關於超人的故事,當中的主角都擁有着超乎常人的本事,所以命運也讓他們承受更多不平凡,超乎於常人所能承擔的喜怒哀樂。司徒華也有着比一般人不平凡的一生,背後也一定承受着比一般人重的重擔和壓力。我們外間所看到對他的評頭品足,我想他只是當做小菜一碟罷了?


今年正值辛亥革命一百週年。辛亥革命的真正歷史義意,是透過一波又一波的革命義士犧牲下,讓中國的政治制度從帝國集團,慢慢通往民主共和所踏出了的第一步,為中國作出第一步的改變。而司徒華一己之身,我相信他盡了他最大的努力,為香港作出了他所能的,去改變去服務我們的社會。套用回憶錄所題,大江東去浪淘盡後,司徒華也算得上一介風流人物啊!



http://a367.yahoofs.com/hkblog/d0BF0qSHHhR91QDPuM43z69WFn_S_32/blog/ap_20110710074124854.jpg




http://img.eastweek.com.hk/article_multimedia/10209/4_n.jpg



2011年10月11日 星期二

縱橫多個平台的文字編輯利器:ResophNote X SimpleNote

許久沒有寫博客了。雖然一字未下,但多個題目蘊釀已久,再加上最近讀過的幾本書啟發良多,希望會在不久的將來會用心寫下來。

以往一直在用Google Notebook來整理自己的文稿,只圖它能夠透過網上同步(方便在不同場合提取及編輯文件),而版面簡單易用,還不時會自動儲存進度。可惜Google已經停止開發Notebook,看來不會有多好的支援。

之後,我嘗試把文件逐份轉移到Google Documents中。版面亮麗多,而功能更加齊全,彷彿就是網上的Office一樣。而今次則是自己挑剔,文字寫作不同於在辦公室裡的辦公文件,需要多項的編輯及美化功能。我只需要簡單的空白紙面便可,可惜遲遲沒有找到合適的工具……

直到昨天看到www.mnmlist.com裡建議的工具:在Apple平台上的SimpleNote,配上Windows上的ResophNote,便可透過單一的電郵賬戶便可自動同步。而兩款軟件簡單方便易用,可供我在多部Windows手提電腦,iPad,甚至在其他人的電腦上(登入SimpleNote網站)編輯自己的文件,更有用的是我可以在多部電腦上備份然後離線編輯,到有網絡覆蓋的時間才再做同步。剛剛在電腦和iPad上分別安裝了ResophNote和SimpleNote,看着試着真是簡約得緊要,很爽!看來雲端的時代真的要來臨了。

除此以外,喜歡過簡約生活的朋友不妨一看www.mnmlist.com這個博客,你會得到不少好點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