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文章

2014年9月24日 星期三

我的十本書

終於,用了時間寫下了我的十本書:
《大白奇遇記》 佚名
《阿濃說故事》 阿濃
《西遊記》 吳承恩
《阿Q正傳》 魯迅
《紅樓夢》 曹雪芹
《天龍八部》 金庸
《The Meaning of Things》《The Reason of Things》,A C Grayling
《Guns Germs and Steel》 Jared Diamond
《中國大歷史》黃仁宇 《中國近代史》徐中約
《易經講堂》 黃漢立


-->《大白奇遇記》<---
《大白奇遇記》是我生平有認知之下,看過的第一本文字小書;而買書的地點,則是在外婆老家外面的一間辦館之中。書中的內容早已經忘得一乾二凈,只記得那是 有關一隻名叫大白的候鳥,跟隨大隊南遷的故事。這一本小書,讓我知道原來透過文字的傳達,可以打開一個無限想像的空間。而我則開始每次在探訪外婆,以及在教協的商店內,開始一本一本的收集新雅文化的兒童圖書。

還記得,那時我媽正在看白先勇的《孽子》。

-->《阿濃說故事》<---
在一系列新雅文化的小書之中,讓我認識到一位作家的名字叫阿濃。他一系列的小故事我都有看過,內容是什麼,現在都忘卻了。只記得他故事中充滿奇想,裡面又 有正面的能量和價值觀,在看完他的故事後,往往會有一種莫名的滿足。《阿濃說故事》差不多是他的封筆之作了,而我看這書也不再是小孩子,但在字裡行間,還是讓人感到那熟悉的絲絲温暖。


-->《西遊記》<---
閱讀第一本長篇小說,以及古典章回小說,應該就是吳承恩的《西遊記》,那是我還是一個初中生。那時我的一位小學好友上到別的中學,聽他說學校的暑期功課是 要把整本《西遊記》啃下去,然後再交上讀書報告。他上的是本地有名的學校,可能校方是有心仿效外國中學,要求學生都要背誦莎士比亞名作,以打好日後文字的根底罷。

聽到朋友這樣說,正巧我爸在書桌上放有一套《西遊記》。整套書足有一千多頁,好厚的一本書啊!當時已在電視中看過太多日本動畫,故事每次都是下回分解,這 正好跟章回小說的情況相同。於是我抱著玩玩的心情,在暑假中把這套經典消化掉。再加上期間有看過台灣漫畫家蔡志忠所畫的《西遊記》人物造形,如今想來那種熬夜讀書的感覺還是津津有味。

-->《阿Q正傳》<---
香港雖是華人的地方,老實說日常起居,大家的行為思想其實還是蠻西化的。那個作為中學生的我,極難想像在近百年新文化運動展開之前,才剛離開滿清而步入民 國的國民,其精神信念到底是個什麽樣子。一直到魯迅的《阿Q正傳》的出現,讓我有一種文化根源大衝突的感受。這段期間,我除了看了不少魯迅尖酸筆下的小說 及散文外;還看了台灣柏楊先生的《醜陋的中國人》,了解了中國人的醬缸文化。

作為一個人,我開始知道根在哪裡,儘管那不一定是完美而豐膄。

-->《紅樓夢》<---
離開香港,最不適應的還是離開了自己的文化。正好當時夾在假期的中間,距離開學還有一段小時間,自己便決心將《紅樓夢》看過一遍。最終竟是把書一口氣看過 兩遍,讓賈寶玉的舉止經歷都印在腦海中。當年不識愁滋味,也不曉人情世故,只道在中國文學界中,原來也有華文版本的羅蜜歐與茱麗葉。一路走來,才感受到曹 雪芹胸中的丘壑;也感到他胸中那股無限的悲憤。

-->《天龍八部》<---
大喜大悲的不只有《紅樓夢》裡的賈家;還有《天龍八部》裡的喬峰。那股天塌下來一般的冤屈,就算超人一般的能耐見識,經歷起來也一樣讓人撕心裂肺。也許上 天就是這樣公平:天將降大任於斯人,筋骨必定有所辛勞。我也許從中明白了,挫折是人生必經的部分,也是讓人成長的養份。

大學時期,基本上都將金庸小說看過一遍,射鵰三步曲當然經典,但印象最深的,依然是《天龍八部》。

-->《The Meaning of Things》《The Reason of Things》<---
當年曾經有過某些追求,有老師介紹了閱讀英國當代哲學作家A. C. Grayling的專欄著作。自己二話不說掏了錢,買下他著名的《The Meaning of Things》和《The Reason of Things》,開始閱讀和哲學有丁點關係的作品。當時覺得書裡面談及的內容艱深無比,加上英文根底有根,看得十分辛苦。

之後又過了幾年,卻漸漸喜愛上Grayling理性而慎密的思維,基本上他近期的著作都買下來(只欠下空閒來細細閱讀)。而從他的作品中,讓我有一窺哲學殿堂的衝動。他是我所喜愛的作家其中之一。

-->《Guns Germs and Steel》<---
《Guns Germs and Steel》是普及人類學上的經典著作。在回港之前一早就已經盯上它了,而自己則一直到近年才有機會讀之。作者試圖用地球上的資源分配,地域上技術傳播的 方向及局限,以撰述何以演變成今日西方文化當道的年代。當中的理論別開生面,值得一看。
有關西方文化的探討,梁啟超早在《飲冰室文集》裡便有提出;一直至近期的《Why The West Rules For Now》都在談及。

-->《中國大歷史》,《中國近代史》<---
黃仁宇先生的《中國大歷史》,也是從地緣以及高層次的角度去理解和比較中國歷史,後來同樣是談及中國歷史的易中天,某些以不同朝代對照的地方,都有點黃仁宇的影子。
至於徐中約先生的《中國近代史》,則更加客觀而詳細地講述自清朝至香港回歸的一系列歷史事件,當中當然不免提及中國與外國之間的互動。

我們在香港學習的年代裡,學校還有一科名叫中國歷史的科目,當中提及中國近代史尚且少之又少。今日教署決定取通識而替歷史,究竟要學生們記得什麽,忘記什麽,實在可圈可點。

-->《易經講堂》<---
因為朋友的影響之下,最近對《易經》裡面的道理提起了興趣。而黃漢立先生的《易經講堂》系列則清晰地從易經原文及《說卦傳》中解釋裡面的道理。我如今依然在看看停停的階段中。希望有一天,我能夠大概領略形勢與形勢相互之間的變易及變化。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